

文/图 本报记者 柯笛
通讯员 林阿蔚(除署名外)
暑假期间,厦门垃圾分类科普场馆里满是学生研学的身影,两个月内,这些场馆就接待了近百场次的参观学习。在主题公园、街区广场,各种垃圾分类宣传活动吸引不少居民参与。这座城市里,垃圾分类的理念不局限于宣传册上的文字,更化作触手可及的场景,融入公园、街区以及日常生活中。
近年来,厦门将科普教育与城市空间有机融合,打造出一批兼具教育功能与美学价值的特色宣教载体,构建起“场馆+公园+街区+N”的立体宣教科普网络,充分利用各种场景,让垃圾分类理念浸润城市肌理,串成具有当地特色的精品线路,让市民群众便捷参加各类休闲娱乐、参访研学、实践活动,着力提供贴近生活、易于参与的垃圾分类实践体验,有效提升了市民的垃圾分类意识和参与度,推动垃圾分类工作在厦门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馆内探秘 科普教育有深度
“原来苹果核降解只需要两周,而塑料瓶降解却要几百年!”厦门市环卫科普馆展厅里,中学生小林盯着互动屏幕发出惊叹。在厦门,这样让市民在沉浸式体验中解锁垃圾分类知识的科普馆,广泛分布在城市里,它们或藏身社区,或依托产业基地而建,用丰富的展示与互动形式,不断延伸科普教育的深度。
作为厦门首个市级环卫科普馆,厦门市环卫科普馆虽地处郊区,却以系统展示垃圾从产生到资源再利用全过程的优势,成为众多单位、学校组织研学活动的热门之选。在城区里,思明区生活垃圾分类科普中心有着独特的“出身”,它由厦禾裕景小区配套的清洁楼改造升级而成,作为全省首个区级生活垃圾分类科普中心,分为科普区与互动区两大区域,紧邻居民生活圈,极大方便了社区居民和学生前往学习。
湖里区垃圾分类宣教基地设置了智慧化管理平台、VR游戏体验等丰富功能区域,让市民在游戏互动中轻松学习知识。海沧区垃圾分类宣教中心位于低值可回收物分拣中心内,与产业设施深度融合,系统展示了低值可回收物从废弃物到再生制品的处理流程,为市民揭开了低值可回收物资源化利用的神秘面纱。集美区垃圾分类科普宣教基地的前身为暂停使用的垃圾中转清洁楼,如今已成为全市最大的区级垃圾分类科普宣教基地,约1500平方米的宽敞空间为市民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
2023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组织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宣传教育基地”推选宣传活动,厦门这5个基地均榜上有名。
园中游学 理念传播有广度
清晨的阳光洒在映碧北路小象公园的步道上,几名居民被脚下的彩色地砖吸引——代表不同种类垃圾的卡通图案随着脚步铺展开。转角处,“牛奶盒”造型雕塑镶嵌在花坛边,标牌上的垃圾分类小科普与自然景致相映成趣。近年来,这样的垃圾分类主题公园遍布厦门城乡,与周边生活圈紧密相连,让市民在散步、健身时,不经意间接受绿色低碳理念的熏陶,进一步拓展科普传播的广度。
海沧区在垃圾分类主题公园的建设上多点布局,海沧街道温厝社区的垃圾分类主题公园有图文并茂的科普长廊、由废弃物资改造而成的创意景观,让居民在休闲漫步中直观感受循环经济的魅力。类似的主题公园在海沧区已形成集群效应,东孚街道过坂社区的分类小公园、东埔社区的“小仙女IP”带状公园,都将科普的触角延伸到家门口,成为居民日常打卡的绿色地标。
在湖里区垃圾分类主题公园,园内的宣传栏、指示牌等都融入垃圾分类元素;经过改造的思明区傅厝巷“到定埕”口袋公园、嘉莲街道盈翠社区的玉荷园等,通过将垃圾分类知识与趣味游戏、互动设施相结合,为居民提供了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平台;同安区五显镇上厝村的垃圾分类主题公园则为农村垃圾分类宣传教育注入新活力,让农村居民也能在优美的环境中学习垃圾分类知识,推动垃圾分类理念广泛传播。这些主题公园以“小而美”的设计提升城市宜居指数,让垃圾分类宣传教育成为休闲生活中触手可及的一部分。
街区联动 实践参与有活力
除了科普场馆和主题公园,厦门还试点打造特色街区,构建多元阵地,将垃圾分类理念深度融入社区生活,形成既有烟火气又有创意感的垃圾分类宣教新格局。
思明区开元街道后滨路的街区里,彩绘墙上有垃圾分类的趣味知识,实物造景宣传栏与时尚路标相映成趣,不仅展现出地标文化的独特韵味,而且一路指引市民走向思明区生活垃圾分类科普中心,让街区宣传与场馆的深度学习无缝衔接,形成一趟完整的垃圾分类知识探索之旅。同安区的祥和街道与西柯街道东海社区,则用“商户联动+居民自治”的模式让垃圾分类理念融入日常:通过流动红旗和商家展示栏、社区广告位对分类评比优秀的先锋商家给予肯定和激励,打造可回收物积分换购超市,充分利用辖区停车棚设立垃圾分类宣教长廊,沿街设置分类景观小品,循环利用科普墙用实物展示着“变废为宝”的魔力……这里既是学习场,也是休闲地,让居民与商户在参与中共享社区商业繁荣的成果。
多元阵地的打造更让垃圾分类宣传触角延伸到城市的每一个角落。思明区厦港街道厦港新村的清洁楼完成蜕变,成为居民家门口的垃圾分类生活体验馆;海沧区新阳街道新垵村的人流密集处,村级垃圾分类宣教基地敞开大门,迎接人们参观;湖里区殿前街道神山社区的酵素工坊里,厨余垃圾在居民的巧手操作下焕发新生;鼓浪屿的绿海鸥琴岛之巢环保教育基地,则引领社区居民走进垃圾分类、资源回收的绿色生活。
场馆、公园、街区……立体的宣教科普网络,将垃圾分类理念全方位、多角度地融入城市各个角落,不断向外延伸。“市民在参观科普场馆时深入学习知识,在游览主题公园时潜移默化接受熏陶,在街区生活中积极参与实践,形成良好氛围。”市环卫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这种创新模式不仅提升了市民的垃圾分类意识和能力,而且推动了厦门城市文明的进步,为建设更美丽、宜居的厦门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