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文炳
碧海潮生,新篇启卷,百年港埠帆影点点。盛夏的鹭江再迎新轮——全国首艘纯电海上旅游客船“屿见77”,以绿色引擎踏浪碧波,并呈献首场海上音乐秀。
7月25日,我荣幸受邀见证新品发布会并参加首航仪式,不仅饱览了鹭江两岸灯光秀,品尝了烹饪大师制作的美食,还欣赏了一场超级音乐盛会。而这机缘,源于我与和平码头结缘已久。
1969年,孩童时的我第一次从晋江乘帆船到厦门游玩。抵港后,帆船停靠在和平码头与海军码头之间的内侧滩涂,我们一行人是架跳板登上和平码头的。虽然只是路过,但从此在我心目中留下了和平码头的印象。1985年,我从浙江部队调到厦门水警区,组织安排我在海军码头工作。海军码头与和平码头相距仅几十米,只要舰艇没有出海执行任务,战友们晚饭后都会经过和平码头,到附近的旧铁路上散步。那个年代,海军码头与和平码头是厦门港的主要码头,水警区与港务局、厦门航管局是结对共建单位。航管局的船只若集中返港出现码头紧张时,会暂靠海军码头;而海军码头遇到检修任务,舰艇也寄停和平码头。军民鱼水情深,非常融洽。
20世纪80年代,厦门港有两艘客轮——“集美号”和“鼓浪屿号”,每天往返厦门—香港航线。客轮抵港卸客后,都会在鹭江航道上锚泊。水警区每周两次派水船为他们补给淡水。客轮上的领导很热情,经常邀请战士们上船参观、喝茶。
1996年,我从部队转业,为发挥专业特长,选择到港口工作。组织安排我在和平码头客运站担任调度员。虽然在岗仅半年时间,我却和不少同事结下情谊,至今仍保持联系。2014年退休后,我组建志愿者服务队,服务“阵地”就选在和平码头至轮渡码头之间,为中外游客当向导,把厦门的精神文明传播到全国各地。
作为一名驰骋海疆半个多世纪的海军老兵,我与厦门和平码头结下了不解之缘,见证了码头的发展与变迁。岁月流转,沧海桑田。昔日的和平码头以装卸货物为主,经过多次重建装修,如今主营海上观光。我相信,随着全国首艘纯电游船“屿见77”的启航,厦门海上游必将锦上添花,为中外游客提供更精彩的旅游体验。
如今的和平码头不只是一处交通节点,更是厦门港的一张名片,也见证了我的人生变迁,承载着一代又一代厦门人的城市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