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本报记者 林岑
图/鳌冠社区村史馆提供
近日,记者来到海沧区嵩屿街道鳌冠社区村史馆,村里的孩子们指着墙上一张英挺人物的照片,自豪地介绍:“这是我们鳌冠人林可胜,他不仅是了不起的科学家,还上过抗日战场,救过很多人。”
林可胜(1897—1969),海沧区鳌冠人,生于新加坡,是中国现代生理学的奠基者,被誉为“中国生命科学之父”,也是协和医院第一任中国籍执行院长。这位在抗日烽火中浴血奋战的“战地天使”,于民族危亡之际挺身而出,出任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总干事兼总队长。在他的感召下,白求恩、柯棣华等国际援华医疗队成员纷纷来华支援。
此前,在厦门举行的“烽火仁心——林可胜与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主题展览开幕式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钟南山院士发来视频祝贺。他深情地表示:“厦门人无论身处何地,内心都有家国,为国家民族死而后已,精神永续,代代相传。”
潜心治学
开中国人发现激素之先河
林可胜出身名门,他的父亲是厦门大学第二任校长林文庆。林文庆曾追随孙中山,辛亥革命后回国,担任南京临时政府首任卫生司司长,也是孙中山的机要秘书和私人医生。
林可胜自幼受教育于英国,外表“西化”,内心却怀揣赤诚的爱国热忱与强烈的民族意识。1924年,林可胜从爱丁堡大学医学院获得生理学、科学博士学位后,回国任教,成为北京协和医学院第一位华人教授。他创建了中国生理学会,又创办《中国生理学杂志》(英文版),为我国现代生理学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据介绍,林可胜擅长绘画,他画的胃黏膜显微结构,几乎达到当时光学显微镜所能达到的状态。他讲课生动活泼,深得学生敬慕。他发现的“肠抑胃素”,开中国人发现激素之先河。
潜心治学的同时,林可胜时刻关注局势变化和中华民族安危。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林可胜号召并组织协和医学院的学生成立医疗救护队进行战地救护训练。课余时间,林可胜带着学生们进行急救、伤病员输送和担架操练等战时救护训练,还制作了标准急救箱、手术器械箱等。1933年,林可胜担任华北救护委员会常务委员,他亲自设计了救护队的用具、服装、运输工具,率领学生志愿医疗救护队共赴国难。
投身抗战
建设中国规模最大的战时医疗救护中心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兼具卓越医学素养、杰出组织能力和国际影响力的林可胜临危受命,在汉口组建“专负军事救护之机构”——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并出任总干事兼总队长。他以“救死扶伤、博爱恤兵”为宗旨,订立8项救护信条。上任伊始,为适应战局变化,林可胜主张放弃以往在大城市设置伤兵医院的做法,在总队下设医疗大队、中队、区队,做到军队到哪里、战场在哪里,救护队就跟进到哪里。
1939年2月,救护总队迁址贵阳图云关,林可胜领导救护总队人员,在此建设了抗战时期中国规模最大、设施最完备的战时医疗救护中心和军医培训基地。他组建“战时卫生人员训练所”,编写战时教学规程,配合救护需要开设各类课程,培训了2万余名各级各类医务人员。据档案记载,救护总队自成立至抗战胜利,共敷伤900万人次,内科门诊军人248万余人,为抗战取得全面胜利发挥出至关重要的作用。
林可胜在指导战时防疫上也颇有建树。1938年,长沙大火后,因卫生条件极差,大批伤病员患了皮肤病。他将大汽油桶改装成锅炉,在56个后方医院设置灭虱治疥站,为伤病者洗澡、灭虱、治疥,取得极好疗效;1940年,他率队深入各战区考察军医设施,行走70多天,回贵阳后马上拟定预防水致传染病与肠胃病的计划,推广到各战区。他领导开展的灭虱站、新式厕所、饮水消毒、预防注射、卫生宣传教育等多项工作,有效预防了传染病发生。
积极募捐
培养中国自己的军医人才
林可胜秉持人道主义,对所有抗战军队一视同仁,在救治官兵的同时不忘兼济四方百姓,他的博爱胸襟和救护理念在国际社会上引起反响和支持,许多海外进步团体、个人以及爱国华侨慷慨资助。
1940年3月,陈嘉庚率领“南洋华侨回国慰劳视察团”归国考察,对林可胜的工作极其赞许。返回新加坡后,陈嘉庚即刻以南侨总会名义汇款21万元,并筹谋其余捐助事宜。
1938年至1942年,林可胜以其声望吁请国际援助,共募款6600万美元,而当时国民政府一年向美国贷款不过1500万美元。
他的人格魅力和爱国情怀,感召了一大批中国医学界精英,共同为战地救护和中国近现代卫生事业发展贡献力量,其中包括我国著名内科学家、厦门籍医生周寿恺等。白求恩、柯棣华等国际援华医疗队成员纷纷来华支援。
抗日战争胜利后,林可胜回归学术。他着手组建国防医学院,并担任院长。他把各军医学校和战时卫生人员训练所,统统编入新成立的国防医学院。此外,他积极致力于培养中国自己的军医人才,创建了军医中心教育制度。
如今,在林可胜的故乡海沧鳌冠,林可胜以天下为己任的爱国大义口口相传,林可胜相关历史资料的整理和完善工作也在持续推进中。“通过讲座、参观等形式,我们不断推动爱国教育进校园,让更多孩子了解家乡的伟人,学习林可胜赤忱的爱国情怀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海沧区嵩屿街道鳌冠社区相关负责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