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4
星期二
当前报纸名称:厦门日报

“那是一段历史, 要让更多人记住”

日期:08-30
字号:
版面:第A03版:都市新闻       上一篇    下一篇

  

  本报记者 张珺 通讯员 李凌 吉上元

  2025年,是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在厦门市山东南下干部历史研究会的办公室里,张鲁闽小心翼翼地擦拭着沉甸甸的勋章——中华人民共和国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它们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仿佛凝聚着炮火硝烟的记忆。他翻开泛黄的相册,照片里,年轻的父亲张志勇英姿勃发,目光坚定。这些物件,是父亲留下的“印记”,也是追忆父亲参与战事的重要载体。

  张志勇,这位出生在山东威海的汉子,离休后安置在福建省军区厦门第二离职干部休养所,生命定格在2014年。从1918年到2014年,他的一生跨越了近一个世纪的沧桑岁月,也见证了中华民族从苦难走向复兴的历程。

  2012年,94岁高龄的张志勇住进医院。在生命的最后两年里,病床成了他与儿子张鲁闽交心的重要场所。那些尘封在心底的抗战往事,第一次密集地被提及。在病房里,这些故事就像决堤的洪水,倾泻而出。如今,张鲁闽讲起父亲的抗战故事,总是深受触动。

  1938年,年仅20岁的张志勇毅然参军。那一年,他入伍后加入了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并在短短几个月后光荣入党。

  

  20岁入伍

  传递情报打击日伪 一天奔袭几十公里

  

  谈起父亲参军的初衷,张鲁闽提到一个朴素而又充满智慧的细节。1938年,国共两党都到村子里招兵,国民党军总要到老百姓家里“派饭”,而八路军却自带干粮,从不扰民。读过几年私塾的张志勇凭着这份朴素的判断,认定“八路军是对老百姓好的”。他在这一年四月参军,同年七月入党,奔走在战火纷飞的胶东大地。这一年,他年仅20岁。

  在胶东,张志勇历经了虎山、石板店等大小战役的洗礼。他从一名普通战士,一步步成长为胶东军区十四团交通队长兼政委、教导员,担任青岛地区武工队的队长兼政委,胶东特务营的教导员等,领导地方武装深入敌后开展游击战,传递情报,打击日伪。这支神出鬼没的队伍,让日伪军闻风丧胆。

  那些年部队常对日军进行袭扰战、破袭战,有时一天之内要连续奔袭几十公里。有一回,在袭扰日军的战斗中,张志勇和战友们击毙了五个日本鬼子。当他们准备离开时,发现还有一个日本兵受了伤。张志勇坚持要把这个伤兵带回去,但战士们不情愿背。

  最后,一个战士提出:“要我背他可以,但你缴获的枪可要分给我!”张志勇笑着点头:“成!”

  “他讲这事的时候,还在病床上笑。”张鲁闽回忆。

  

  参加抗战

  其间从未回过家 没能送父亲最后一程

  

  在烽火连天的抗战岁月里,张志勇每路过一个村庄,都会习惯性地把村子的名字记下来。这个习惯,源于一个听起来有些心酸的原因——当时只有20多岁的他,害怕自己“找不到回家的路”。

  整个抗日战争期间,他从未回过家。直到抗战胜利,他回到家乡,才得知一个让他肝肠寸断的消息:父亲已经不在了。

  原来,到了抗战中后期,张志勇成为伪军和汉奸重点盯防的八路军“目标人物”。一次日军围剿,汉奸带着日军、伪军来到他老家,指着他父亲说:“他儿子就是八路军。”鬼子竟残忍地当着全村人的面,活活将老人打死。

  “他从没跟我们讲过太多。但我知道,他心里最痛的,就是没能送父亲最后一程。”张鲁闽说。

  这份伤痛,张志勇深埋心底。新中国成立后,他把母亲接到厦门,想让母亲安享晚年。第一次吃上白米饭的母亲,激动地对他说:“真像天天过年一样!”然而,母亲却放心不下故乡,最终还是回到了山东老家。

  

  戎马生涯

  亲历多个战役 感叹这辈子走对路了

  

  解放战争时期,张志勇已是13纵109团政委,他和团长田世兴率领部队英勇战斗,最先攻入济南城,中央军委授予田张团“济南二团”称号。2019年10月1日,这面英雄的旗帜飘扬在国庆阅兵的队伍中。

  他曾荣获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55年被授予上校军衔,1960年晋升大校军衔。在后来的岁月里,他更是担任了江西省委常委、福建省人大常委会委员等职位。

  在晚年多次与儿子深谈时,他总是会发出同样的感叹:“这辈子路走对了!”这句话,是他一生戎马生涯的总结。

  张鲁闽把这些记在了本子上,也把父亲的照片、勋章等整理出来,时常和子孙后代分享父亲的战斗故事。“那是一段历史,要让更多人记住。”

  张志勇的一生,是无数抗战老兵的缩影。他们用血肉之躯筑起了新的长城,用青春和生命换来了国家的和平与繁荣。

  张志勇留下的不仅仅是勋章、故事和回忆,还有那份对信仰的执着、对家国的深情。这些,也是他留给后人的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