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挖“红色富矿” 让国防教育可触可感
日期:08-29


文/本报记者 刘筠 通讯员 谢逸玲
图/受访单位 提供
今年暑期,厦门市莲坂军休所联合共建社区举办“传承红色基因 赓续红色血脉”第20届夏令营,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国防教育讲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观体验等一系列丰富内容,让片区的孩子们收获颇丰。记者日前在采访中了解到,近年来,莲坂军休所深挖“红色富矿”,通过“打造一个阵地、建强两支队伍、拓展三项共建”创新工作思路,取得显著成效。
一个阵地 营造国防教育“实景课堂”
走进莲坂军休所荣誉室,仿佛步入一条时光长廊。一枚枚锈迹斑斑却光芒不减的军功勋章、一张张定格历史瞬间的泛黄照片、一件件承载烽火记忆的珍贵实物,无声诉说着一段段铁血丹心的峥嵘岁月。
2023年,莲坂军休所结合老旧小区改造,投入专项资金,精心打造了这间荣誉室,征集到近300件展品。每一件文物、每一面奖章、每一个故事的背后,都是砥砺血性胆气、传承优良作风的鲜活教材。“孤胆英雄”叶中央,电影《英雄小八路》原型何亚美,“人间大爱”葛永贤,发明“板凳换药法”的姜水,炮击金门战役中第一位播报闽南话和普通话的双语播音员陈斐斐,参加过抗日战争的纪维高,夫妻同时参加抗美援朝、被称为“党的同龄人”的邓云树……许许多多英勇的篇章,在这里重现光辉色彩。
依托这个荣誉室,莲坂军休所还与龙山桥社区、金鸡亭中学、观音山音乐学校等签订共建协议,挂牌成立“青少年国防教育基地”,对国防教育宣讲员进行专业培训,通过视频播放、物品展示、故事讲解,让红色历史可触可感、直抵人心。自2023年8月1日开放以来,荣誉室已接待社区青少年、“五老”志愿者及各类参观见学团体成员2000余人次,成为开展国防教育的新课堂、新阵地。
两支队伍 打造国防教育“移动课堂”
在莲坂军休所,有两支响当当的队伍——“老兵宣讲团”和“老战士医疗服务队”,让军休干部的优势特长在新时代国防教育中焕发新活力。
“老兵宣讲团”汇聚了10位在不同领域有着突出贡献的军休干部,他们以“老兵”身份、从“老兵”视角、用“老兵”语言,深入学校、社区,讲述亲身经历的军旅故事,营造心系国防、尊崇军人的浓厚氛围,厚植青少年崇军爱国情怀。团长郑道节将参与修建中国第一条地铁、建设三峡工程的经历写成教案《我的从军路》,广受欢迎;关工委副主任施恭生深挖厦门本土红色故事,撰文20余篇,被授予厦门市“关心下一代十佳宣讲报告员”。 宣讲现场,孩子们追着“明星”郑爷爷要签名的场景,成为国防教育“移动课堂”最生动的画面。
“老战士医疗服务队”则聚焦乡村振兴与社区服务,不断吸纳年富力强、技术精湛的新退休军医,涵盖内、外、妇、儿等十多个专科,人数已增至10余人。他们常态化深入社区、偏远乡村义诊,开展送医送药下乡扶贫帮困活动,年均送出价值约2万元的药品、器械,并举办健康知识讲座,累计服务超万人次,军人风范、仁心仁术,为全民国防教育增添温暖的民生底色。
三项共建 构建“国防教育+”跨界体系
莲坂军休所还联合学校、社区等共建单位,构建起多部门联动的工作机制,将国防教育的种子播撒到更广阔的土壤。
依托学校共建平台,推动国防教育常态化。近5年,莲坂军休所先后与3个共建学校联合开展“学党史、颂党恩、跟党走”、“做新时代好少年,红心向党”等主题活动近40场,将国防教育与革命传统教育结合、与弘扬厦门“六种精神”结合、与校德校风建设结合,让红色文化在青少年中扎根传承;联合社区连续20年开办红色夏令营,推动红色教育传统化,邀请军休干部讲好“开营第一课”;整合共建单位资源,促进普法教育长效化,联合观音山音乐学校搭建青少年戒毒教育基地,依托逸夫中学“市青少年法制教育示范基地”,利用厦门市司法强制戒毒所资源,开展模拟法庭、普法讲座、普法知识竞赛、法制主题夏令营等普法活动,助力创建零犯罪学校、零犯罪社区。
此外,莲坂军休所持续12年的“金秋助学”活动已累计资助160余名学生,更将国防教育从思想引导延伸至实实在在的关爱帮扶,为学子们助学圆梦,增添前行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