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4
星期二
当前报纸名称:厦门日报

它们,遭侵占被迫更名

他们,勇战斗不曾屈服

日期:08-29
字号:
版面:第B01版:要闻/都市       上一篇    下一篇

  

  本报记者 赵张昀

  上世纪三十年代末,日寇占领厦门期间,许多我们耳熟能详的地名被迫更改,或多或少带上“日侵”痕迹。这些地方,有的发生过爱国志士抗敌杀敌故事,有的展现了不同阶段的斗争进程。今天拂面的海风,不曾忘记昨日的硝烟。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本报记者重走部分曾被更名的地点,并结合历史资料,回顾当年的故事。

  

  今名:和平码头

  原名:太古码头

  曾改名:东亚码头

  

  曾遭日军霸占抢劫

  和平码头见证“和平”不易


  站在和平码头前,可以远眺鼓浪屿。今年4月,两艘军舰停靠在和平码头附近,许多厦门市民近距离感受到人民海军的威武和祖国海疆日益强大的守卫力量。

  将时间拨回,日寇占领厦门期间,曾于和平码头实施袭击、控制、劫掠等恶行——和平码头原本叫“太古码头”,是厦门最大的客货轮码头,后被日方强行更名为“东亚码头”,并见证了日本对厦门的侵略始末。

  根据文史资料记述,1938年5月10日,日本侵略者占领厦门后,对厦门多地实施空袭,令无辜群众罹难。厦门港、鹭江道、太古码头一带,都曾发生战斗。面对跳入海中的厦门军民,日寇以机枪猛烈扫射,海水“血浪翻滚”。

  记者通过资料库查阅当年《申报》等报道发现,在日本占领厦门期间,太古码头虽然为英商主导,但依旧沦为“多事之地”:除了在1942年被改名为“东亚码头”,太古码头还被霸占为日方的军事码头,日伪方面甚至试图利用码头倾销、走私货物。几年间,太古码头还发生了货船爆炸、船只撞断线缆等事故,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据1942年6月24日《大公报》报道,当年6月,太古码头被日军搜劫一空——太古堆栈中的所有货物,均被强行运往台湾,价值百万元以上;同时被洗劫变卖的,还有“中山、厦门两图书馆名贵藏书”。另外,据1987年出版的《厦门文史资料》第12辑记录,在那次搜劫发生的几天后,日本一货运公司便“入主”太古码头,鸠占鹊巢。

  抗战胜利后,太古码头也见证了这段侵略史的结束:1946年2月,太古码头成为遣返日俘与日侨的集中地。据相关记载,日侨从厦门多个集中所被分批带到太古码头,登上小艇后,转运至停泊在港外的日本轮船“院柴丸”号。

  本报1958年5月31日头版报道,太古码头正式改名为和平码头。

  

  今名:大中路

  原名:大中路

  曾被称:日本街

  

  日本特务泽重信

  在“日本街”被刺杀


  2005年,《厦门晚报》热线接到市民傅奇英的电话,还原了一起历史事件:1941年10月26日,日本在厦重要人物泽重信,在大中路被特工汪鲲当街刺杀。这个过程,被傅奇英完整目击。

  傅奇英老人讲述,事发当天下午3点左右,他经过大中路口喜乐咖啡厅时,看见泽重信正从咖啡厅出来,打开车门准备上车,“一名枪手从水泥柱旁直奔过来,朝泽重信连开两枪,泽重信当场倒地身亡。日军立即断绝厦门水陆交通,沿街挨户搜查。”后来,枪手汪鲲虽逃脱,但日本兵借泽重信之死,拷打、滥杀了许多无辜市民。

  汪鲲为什么要杀泽重信?许多档案对此都有记载——日军占领厦门后,为巩固“以华制华”的殖民统治,派出号称“中国通”的泽重信等特务到处搜罗、收买汉奸,为建立伪政权做准备。泽重信的公开身份,是《全闽新日报》社长——傅奇英当时便是该报社的学徒工。但其实,特务出身的泽重信,是日本“兴亚院”厦门特派员,还担任“地方理事官”,插足厦门军政、文化、经济等多部门,权倾一时。因此,泽重信不仅遭厦门爱国人士痛恨,对中国方面的特工机关也是极大的威胁。出于这些原因,汪鲲等勇士冒着生命危险,也要将泽重信铲除。

  相关资料显示,泽重信被杀的原喜乐咖啡厅,地点就位于现大中路与中山路的交叉处西侧。在当时,大中路被叫作“日本街”,大部分楼房被日本人强占,沿街尽是日本人经营的洋行、会社、咖啡馆等。

  如今,繁华老街大中路,已经拥有接近百年历史。厦门文史研究者李世伟告诉记者,1970年代,大中路口诞生了厦门第一百货公司,是老厦门人心中曾经的“购物天堂”,被亲切地称为“一百”;今天,大中路口旧貌换新颜,迎接着各地游客的到来。“大中路,见证着不同年代厦门人民的抗争与奋斗,也保留着许多‘老厦门’的历史记忆。”李世伟说。

  

  今名:中山公园、中山路

  原名:中山公园、中山路

  曾改名:厦门公园、大汉路

  

  “血魂团”等爱国志士

  奋起反抗日寇欺压


  在厦门中山公园,荷花池、儿童岛、动物园等悠闲美好的元素,常常是市民记忆里的熟悉画面。

  1938年7月,日本占领厦门仅仅2个月,便通过伪市长李思贤将“中山公园”改为“厦门公园”,将“中山路”改为“大汉路”。有老照片显示,沦陷时期的中山公园南门,挂着“厦门公园”牌匾;厦门文史专家洪卜仁先生在世时接受本报采访时说:“原来写着‘中山路’的路牌都被下令拆掉,换成了‘大汉路’。老百姓很不满,但不改口叫‘大汉路’,连信件都送不到。”

  厦门市民并没有屈服,反而多次在中山公园、中山路开展抗争活动,痛击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发出了来自沦陷区的怒吼。

  1938年12月13日,《申报》发表文章《厦门血魂团之活跃》,报道了厦门的抗日情形:船工、摊贩等底层市民,秘密成立“厦门青年复土血魂团”(即“血魂团”)。在中山公园、中山路一带,“血魂团”留下了不少抗日壮举:当年9月28日傍晚,血魂团引开伪警,在中山路遍贴士气高涨的抗日标语、散发爱国传单,许多市民都被感染;10月8日中秋夜,“血魂团”成员假扮小贩混入中山公园散发抗日传单,在日伪宣扬“中日亲善”、高唱“共荣”时,猛然将两枚手榴弹扔向主席台,炸翻多名敌人。此后,“血魂团”还多次在中山公园“闪击”日寇——他们在园内散发传单、发表演说,甚至伏击巡查的日本宪兵,夺枪后迅速隐没于假山、荷池之间;趁日伪举办“庆功会”时向台上投弹,炸死炸伤日本军官和汉奸……

  近期,群惠小学六年级学生林宇韬跟随思明区文物保护志愿者,寻访中山公园及附近的抗战遗址。“我想带着好朋友们常来这附近走走,将先辈的故事讲给同学们听,以这种方式,记住我们脚下的土地曾经承受的苦难,传承先辈的精神。”林宇韬说。

  

  链接

  

  受日本殖民统治影响而更改的其他地名


  原名 厦大旅社  改名 柏原旅馆   今名 民主大厦

  原名 思明戏院  改名 鹭江戏院   今名 思明电影院

  原名 和记路    改名  维新路    今名 鼓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