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4
星期二
当前报纸名称:厦门日报

为幸福河湖建设注入新动能

日期:08-29
字号:
版面:第A08版:都市新闻       上一篇    下一篇

  

  本版文/本报记者 吴晓菁 本版图/本报记者 卢剑豪

  昨日,市委组织部、市河长办联合举办全市河湖长制专题培训班。此次培训为期2天,围绕水文化、水域岸线管控、水质监测、水环境治理等主要内容,安排专题讲座、案例教学和研讨发言等。

  此次培训班既是市委组织部2025年度干部教育履职能力提升专题之一,也是深入贯彻落实上级关于河湖长制工作部署、持续推进我市河湖治理工作的重要举措。

  

  汇聚智慧

  探索治水兴水“厦门路径”

  

  此次培训班课程体系设计科学、内容涵盖广泛,不仅深入阐释了水文明与水文化的深厚内涵,系统讲解了水域岸线空间管控的技术要求,同时聚焦河湖治理实际问题,详细解析了水质达标整治的实践路径、“三水共治”(水环境、水生态、水资源)的探索经验及河湖健康评价的典型案例。

  教学组织形式多样,融合了专题授课、案例剖析与互动研讨等多种方式,促进学思结合、教学相长。师资队伍阵容强大,不仅有科研院校中理论造诣深厚的知名学者,还有国家及省级水利系统中具备丰富政策实践经验的领导干部,同时一批来自治水一线、实操能力突出的业务骨干也参与了授课,实现了理论高度、政策深度与实践广度的有机统一。

  市河长办主任、市农业农村局(市水利局)局长王伟文作开班动员。他说,各级河湖长和各相关部门要全面落实全省和全市河湖长制林长制工作会议精神,坚持问题导向,履职尽责,以更高站位、更实举措、更强合力,持续探索具有厦门特色的治水兴水路径,推动河湖长制工作不断争先进位。

  他表示,各级河湖长要以近期签发的2025年第1号总河湖长令为契机,压紧压实责任,及时协调解决幸福河湖建设问题,推动幸福河湖建设落地见效;各相关单位要按照职责分工,统筹推进治水工作,齐力建设更多让人民满意的幸福河湖。市河长办要定期开展幸福河湖评价,向社会公布评价结果,遴选推广幸福河湖优秀案例,并用好“人大代表+河湖长”“政协委员+河湖长”模式,发挥“厦门河长制研究院”“幸福河湖促进会”智库作用,引领带动社会力量深度融入幸福河湖建设,营造全社会爱河护河的浓厚氛围。

  

  以学促干

  赋能一线治水力量

  

  此次培训对象涉及面广且代表性强,既有长期致力于治水一线的市级主要成员单位领导、各区各镇(街)河湖长及河长办负责人,也有一直关心支持我市治水工作的人大代表河长、政协委员河长和法官、检察官、警官河湖长等。

  参训学员普遍反映此次培训内容翔实、指导性强,受益匪浅。

  “这次培训进一步帮助政协委员补齐知识盲区,拓宽工作视野,未来将把所学融入实地巡查,丰富监督内容,提升社情民意信息撰写和问题反馈质量。”市政协委员、厦门观鸟协会会长彭志伟谈到,目前我市有7名政协委员参与河湖长制工作,大家来自不同行业。通过近年来的持续学习,政协委员对河湖治理、水质生态指标、沿岸生物多样性等有了系统认识,专业能力显著提升,为今后更高效、科学地开展巡河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市人大代表、翔安区香山街道吕塘社区居委会副主任洪雅琴表示,本次全市河湖长制专题培训使其更加深入理解河湖治理政策,明确了“治、管、护”协同推进的路径,有效提升了履职能力。围绕2025年第1号总河湖长令,她计划以人大监督为发力点,通过调研和座谈广泛汇集民意,同时积极构建“企业+志愿者+群众”协同机制,扩大幸福河湖建设宣传,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巡河、保洁等实际行动。

  同安区河长办负责人刘瑞国表示,本次培训显著提升了思想认识,并拓展了创新理念,特别是在探索水环境治理与水经济协同发展、生态价值实现与河湖健康评价等前沿领域积累了新思路。接下来他将以身作则、凝聚合力,积极扮演好“宣传员、组织员、服务员、示范员”的角色,推动将“保障水安全、守护水资源、改善水环境、提升水生态、弘扬水文明、激活水经济”全面纳入流域综合治理体系,以实际行动守护好美丽河湖。

  

  河湖长制赋能“水经济” 共绘“水美富民”新图景

  观点

  

  我市近日正式发布今年第1号总河湖长令,首次将“水经济”纳入河湖建设体系。此次培训班安排的专题研讨中,大家就如何持续落实河湖长制,实现水环境治理与水经济发展共赢纷纷发表见解。

  

  筼筜治理树标杆

  文商旅体促共赢

  

  ●思明区市政园林局副局长涂兵雄:思明区始终将河湖长制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通过系统协调与长效监管推动水环境治理与水经济共赢,为高质量发展注入绿色动能。全区构建履职协调、责任管理和社会参与三大机制,推行“双总河长制”,近三年,区街河湖长及巡查员巡河超8000人次,处理涉水问题800余个,并创新聘用“台胞河长”“企业河长”,组建“河小青”等志愿队伍,形成共建共治格局。在筼筜湖治理方面,坚持以“依法治湖、截污处理、清淤筑岸、搞活水体、美化环境”20字方针为指导,陆域方面投资31.13亿元推进正本清源项目,覆盖53.09平方公里,新建及改造排水管网604.5公里;湖域方面完成五期治理,第六期计划投资37.03亿元实施23个项目,湖区水质自2021年起稳定达到四类海水标准,生物多样性显著提升。依托优美水环境,思明区积极发展“文商旅体”融合的水经济,厦门会晤、投洽会等国际盛会带动效应明显,推动抖音厦门总部等企业集聚,并通过金鸡百花电影节、厦门国际马拉松、国际沙排赛及“百年中山路”系列活动激活西堤咖啡街、海湾公园等水岸消费,显著带动旅游、餐饮、住宿等行业增长。未来,思明区将持续深化河湖长制,加速“水清岸绿”向“金山银山”转化,全力打造水环境与水经济共赢的“思明样本”。

  

  湖库联动齐治理

  生态经济共繁荣

  

  ●湖里区住建局副局长哈斯特尔:湖里区始终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河湖长制为抓手,系统推进水环境治理与经济社会协同发展。通过强化党政同责、健全“河(湖)长+”联动机制、积极引导全民参与,有效打破治理壁垒,培育爱水护水文化,为水环境共建共治奠定坚实基础;同时,持续提升生态产品供给,开发特色水经济产业集群,完善治理与发展协同保障体系,以创新模式驱动“水经济”高质量发展。五缘湾片区通过专业化运营,统筹生态保护与资源开发,以“大公园”模式由区属文体旅公司统一管理,带动周边成为旅游、商业与宜居热点;湖边水库经综合整治实现生态价值跃升,逐步形成集商业、居住、文化、娱乐、康养等功能于一体的发展格局,走出了一条以优质生态产品助推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湖里区“以水环境治理带动周边发展”的模式获广泛认可,相关经验入选全国及全省典型案例。未来,湖里区将继续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持续拓展“河湖长制+”实践路径,加快推进“美丽河湖”“幸福河湖”建设。

  

  杏林湾畔生态美

  产城融合谱新篇

  

  ●集美区水利发展服务中心主任谷学连:集美区兼具滨海景观、流域水系与侨乡文化特色,通过持续深化河湖长制、推进生态治理与修复,成功走通从“治水”到“兴城”的共赢之路。以杏林湾治理为试点,集美区大力实施源头截污、内源清淤和智慧管网建设,使水质从原来的劣V类提升至稳定达标,总磷浓度较2015年大幅下降86.5%,系统性生态修复重现“水清岸绿、鱼翔浅底”的自然景观,观测鸟类增至136种,黑脸琵鹭等珍稀物种频繁栖息,成为厦门重要的生态名片和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关键驿站。生态改善显著带动经济发展。园博苑年游客量突破百万人次,环湾步道和水上赛道广受欢迎,助力集美新城获评“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优质环境吸引了金融、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等产业集群加速集聚,基金规模突破2500亿元,软件园入驻企业达1.7万家,区域人口增长至122.6万人,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重提升。集美区将河湖长制从单一治水机制升级为区域发展统筹平台,通过创新多部门协同、智慧监测和公众参与机制,真正体现“治水者也是受益者”。未来,集美区将以杏林湾为核心,争创“国家级湿地公园”和“两山实践创新基地”,探索生态补偿与碳汇交易试点,构建数字孪生系统,持续深化“以水定产、以产养水”的高质量发展新模式。

  

  过芸溪清产业兴

  水旅融合惠民生

  

  ●海沧区农业农村和水利局四级调研员王炳清:海沧区以河湖长制为抓手,构建“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治理体系,通过区级河长统筹、多级协同,实现河湖系统治理。2019年率先在全市实现过芸溪全流域消除劣V类水质,2021年起其省控断面水质稳定达Ⅲ类,获评国家水土保持示范工程。2024年,过芸溪获厦门生态健康河流奖第一名,洪塘公园池塘获“六佳小微水体治理奖”,海沧湖被评为2024年厦门市湖(库)生态健康评价海水湖第一名。在生态价值转化方面,海沧区推动“水旅融合”发展,打造多个特色景点。天竺山风景区为国家森林公园和水利风景区,年均游客超百万人次,显著带动就业与周边产业;三江口温泉水岸露营基地年接待游客约15万人次;洪塘公园池塘创新“以藻净水、以鱼治藻”治理模式,成为环保教育课堂;海沧湖形成“湖城共生”格局,湖滨公园构建生态友好空间。下一步,海沧区将持续深化幸福河湖建设,重点推进过芸溪新月湾段生态农业带发展,实施新阳主排洪渠水环境提升工程,完成海沧湖栈桥、湖堀水库等亲水空间建设,全面提升区域水生态、水环境及文旅功能,努力实现“水利景区街街有、美丽池塘村村靓”的高质量发展目标。

  

  汀溪治水筑根基

  乡村振兴添活力

  

  ●同安区汀溪镇副镇长黄涛:汀溪镇位于同安区西北部山区,是厦门的“北大门”,辖区内共有8条主要河流,总长55.24公里,拥有汀溪、溪东两座饮用水水库,流域总面积155平方公里,设隘头潭国控及古坑、坂头桥2处省控水质监测断面。在防洪安全方面,今年来,累计修复西源溪堤岸挡墙450米,改造拦水坝1座,河道专管员整治“四乱”问题35处,清理面积约8000平方米,切实保障行洪安全。在环境治理方面,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建成生态水系21.952公里,绿化19.78万平方米,建设3处砾间净化区,实施7个村人居环境卫生整治及多项水利工程,持续推进西源溪水质提升和古坑砾间系统项目前期工作;常态化开展养殖巡查,严防退养反弹,保障水质稳定达标。在产业融合方面,结合省级乡村振兴示范镇建设,打造隘头村汀溪广场、褒美木几露营基地、古坑三角梅产业园等“水经济”项目,引入社会资本与村集体合作,2024年全镇13个村集体经济收入全部超50万元。下一步,汀溪镇将严格遵循市级幸福河湖建设方案,以河湖长制为核心,持续发力,为建成“水兴银城,泽润万家”的东西溪流域贡献汀溪力量。

  

  “四水”联治见成效

  探索发展新路径

  

  ●翔安区河长办负责人周小东:翔安区积极践行“四水”联治模式,不仅实现“水清、岸绿、景美”的治理目标,连续四年15个考核断面水质年均100%达标,更探索出一条水环境与经济协同发展的新路径。依托优良水环境,全区打造了休闲、文旅与农产融合的经济业态:金海街道澳头社区通过系统治理将怀远湖由“臭水塘”变为“网红打卡点”,年吸引游客近30万人次,带动300多人转产就业,周边餐饮、民宿年营收约9000万元;香山街道大宅社区创新污水“三环”共治,实现源头截污至尾水回灌,助力火龙果产业年产值超4000万元,并依托小微水体景观发展乡村旅游与特色餐饮;莲溪通过打造亲水设施和连续举办“十里桃源”农文旅活动,显著带动村民增收;曾溪水库凭借优美环境与人文底蕴成为热门露营地,带动周边发展,如翔鹭云生态农场已累计接待1.8万人次,区河长办正牵头研提其综合开发方案。下一步,翔安区将持续深化“四水”联治,守护好每一条河湖,推动水环境成为发展新引擎,真正实现“以水养生态、以生态促经济”的良性发展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