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娟
来厦门多年后,我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小屋。
小屋不大,容得下我和老妈的日常生活起居,最值得欣慰的是,我有了一个小书房。一张长长的米色书桌贴墙而立,书架整整齐齐的,简洁而不失格调。搬家时,我把一箱箱书拿出来,简单地分为文史哲等类别,一本一本地摆放到书架上。看着这些书,我心中很是满足,它们陪着我度过了无数个日日夜夜,和我一起在这座城市辗转迁徙,最终找到了自己的“家”。
一间小屋的温馨,不仅在柴米油盐的烟火气息,也在胜过花香酒香的书香。忙碌奔波的灵魂,在书香的熏染中,得到了放松与休憩。清晨,当第一缕阳光照进来,书本从沉睡中醒来,沐浴在晨光里,书页间跳跃着动人的音符。它们等待我一同醒来,微笑着注视我,看着我匆忙吃完早餐,目送着我出门,隐没在热闹又充满活力的大街小巷。
夜幕降临,我伴着月光回到家。洗去一天的风尘疲倦,在沙发上来个“葛优躺”,好不惬意自在。一个人在家时,我喜欢把每个房间的灯都打开,看着一盏盏亮起的灯,我感觉自己又“满血复活”了,白天的疲惫,瞬间烟消云散。
每天晚上,我都要到书房坐一坐,随意挑一两本书看。或者,站在一排书架前,像是检阅部队一样,检阅着每一本书。许多人都是“书非借不能读也”,而我是“书非买不能读也”。“不动笔墨不读书”,自己的书可以随意在上面做批注,而借来的书哪能随便批注,肯定得花时间摘抄读书笔记,买书岂不是省时又省力?
每一本读过的书,只要翻开,我都能找到属于它的记忆——有时候是被反复画线的句子,像是一段泛黄的往事,让暖流缓缓流淌在心中;有时候看见夹在书页间的一片花瓣,仿佛一位故人临窗而立,娓娓道来的故事,总会激起我心中的涟漪……最近,我在读二十卷本的《鲁迅全集》,看到先生写下“此地(指厦门)背山面海,风景绝佳”,心中油然而生一种自豪感;看到他说,在厦门“被称为北人,这回是第一次”,我竟有“知音”之感。
我的书房,就这样“看着”我翻阅一本又一本书,“看着”我开怀大笑,也“看着”我为鲜活的人物流下热泪。我被书籍吸引着、包裹着、治愈着,在书籍的陪伴下,我日渐远离了视频,减少了很多无效社交,精神内核也更加稳定。都说,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我想说,书房是一个家的“避风港”。我的小小书房,是我抵御岁月侵蚀的“铠甲”,也是我追寻美好生活的坚强“后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