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阿娴
最近,朋友圈里不乏晒录取通知书的,那些录取通知书创意新颖、精美绝伦,我看了很是羡慕。相比之下,61年前我收到的录取通知单就显得很单薄了,但我依然珍爱它,这份录取通知单及当年去福州的车票(如图),我珍藏了一甲子。
1964年中考后,我收到了福建邮电学校的录取通知单。8月27日,我怀揣录取通知单到学校报到。那年我十六岁。当年从厦门到福州,坐长途汽车要10个小时。我买了清晨6点10分的长途汽车票,听司机说,最快也得下午4点多才能到福州南门兜车站。
第一次独自出远门,我一路忐忑。车到乌龙江边停了下来,司机让大家下车等着。原来,我们得等摆渡船,由渡船把人、车送到对岸。江水湍急,渡船行得慢,大家站在车旁焦急地等待着。好不容易过了江,到南门兜车站时已经是下午5点多了。这不到300公里的路程,我们走了将近12个小时!
那天下着小雨,天很快就黑了,幸亏父亲托在福州学习的郭叔来接我。他带着我坐上了一辆三轮车。这是我很陌生的城市,很安静,路上人不多。三轮车载着我们,过了解放大桥、经三叉街,到达仓山脚下的邮电学校时已近晚8点。如此长时间的舟车劳顿,让很少出远门的我疲惫不堪。
当时,邮电学校校园与大片农田只隔着一道铁丝网。校舍古朴,青砖白墙黑瓦,百叶窗木地板。从宿舍到教室有一条水泥小道,道旁是成排的柳树。学校有个水泥地大操场,场上篮球架、单双杠、鞍马、秋千等一应俱全,我第一次见到水泥地的操场,好喜欢!
当时,我们在校的食宿是免费的。食堂里,宽敞的饭厅摆满了大圆桌。我们围着大圆桌,捧着蒸饭钵,站着吃饭。刚从三年困难时期走来,简单的四菜一汤对我们来说是美味佳肴。正是长身体的时候,每餐我们都吃得干干净净,根本不用老师提醒“光盘”。学校每月还给我们每人发放1.5元的生活补贴,足够我一个月用来零花,所以我觉得特别幸福。
我所在的话务班,有61位同学,来自全省各地。我们不仅要学电工电话学、话务业务、人工市话操作、长话交换处理等专业课,也得学语文、地理、政治等基础课。当时不知道为何要学基础课,走上工作岗位后,才知道学校所学的一切都是基本功,是日后我们的看家本领。
从福建邮电学校毕业后,我成了一名“电话小姐”。我的职业生涯见证了我国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我刚参加工作那会儿,因设备容量所限,一般只有单位才安装电话。改革开放后,程控电话的引进,普通人家陆陆续续地装上了电话。从手持大哥大,到袋有小灵通,再到智能手机成为人人必备“掌中宝”,通信技术的发展变化,是我们这些老话务员完全想不到的。变化很大的,还有长途电话。从113台的人工接转,一个电话常要等个把小时甚至更久;到后来的173台半自动接转,一分钟内可通话;再到全自动直拨,无论距离多远都能秒通。可以说,科技拉近了空间距离,使天涯真正若比邻,地球成了村!
在这个过程中,我这个话务员摘下了话筒耳机,离开了三尺机台,转到了其他岗位。择一业终一生,我一辈子都和电话通信打交道,有幸亲历和见证了中国通信事业的快速发展,我自豪,更感恩母校对我们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