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妙 邓建平
产业链供应链是国民经济的筋骨血脉。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要健全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制度,抓紧打造自主可控的产业链供应链。当前,外部环境变化将带来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深度重构,加快供应链的转型升级与高质量发展成为厦门供应链发展的“主旋律”。
扩大优势 锻造核心竞争力
厦门正全力打造新发展格局节点城市。充分发挥供应链业态发达优势,联通内外循环,是其中重要一环。作为全国首批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示范城市,厦门外向型经济发达,海陆空基础设施完善,供应链基础设施完善,正在加快形成全球资源配置门户枢纽。
近年来,厦门依托自身优势,积极推动供应链建设,系统构建完善的供应链体系,打造产业链供应链高质量发展的“厦门样本”。
完善基础设施助力交通枢纽建设。厦门海陆空全方位开放,供应链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已经成为全球资源配置门户枢纽。厦门港通达54个国家和地区;中欧班列与丝路海运在这里无缝对接,打通了联通欧亚腹地的国际物流通道,跑出了“海丝+陆丝”互联互通加速度;2024年高崎机场旅客吞吐量位列全国第17名,空中航线达177个国家和地区。
产业链供应链融合推动模式创新。厦门积极推动产业链供应链深度融合,探索建立了供应链企业白名单制度,并推动形成白名单企业-市级试点企业-全国示范企业的培养路径,培育供应链相关企业超2.3万家,供应链网络已经延伸至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服务数十万家上下游企业。同时,厦门市通过系统性的财政金融政策组合拳,打造全国重点产业链供应链资源配置中心、供应链科创中心和供应链金融服务中心。截至2025年3月,供应链协作基金已累计为企业放款超115亿元,有力推动了供应链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大宗商品供应链的头部效应显著。在钢铁、煤炭等大宗商品供应链领域,厦门已经成为全国的“领头雁”,为国内外超过10万家企业提供供应链服务。全国供应链企业集团四强中,厦门占三席,在全球大宗商品交易市场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推进创新 培育发展新优势
当前,全球经济形势不断变化,厦门市供应链行业也在高质量发展进程中面临诸多挑战。国际环境各种不确定因素给厦门供应链发展带来断链、滞链的潜在安全风险;厦门市的产业链供应链相关环节衔接仍需更加紧密,“产学研”融合机制有待顺畅,即使是头部企业,其研发投入占营收比重和创新投入都需要进一步提升,否则会制约发展;供应链企业毛利率不高,与国际头部供应链企业10%左右的水平存在一定差距;融资环境的变化增加企业资金压力,相关金融产品与业务模式的复杂性也带来了更高的风险;供应链环节多且长,各主体间信息不够畅通,风险管控难度较大。
作为全国首批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示范城市,厦门要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布局产业链,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保证产业体系自主可控、安全可靠。
增强协同创新,提升产业支撑力。一方面,构建多元化供应链网络,降低对单一市场的依赖,增强供应链的韧性。支持供应链企业参与国际产能合作,鼓励共建境外港口、海外仓及分销网络,完善全球物流服务网络,拓展离岸贸易业务,化解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引发的断链滞链风险。同时,深化与金砖国家及“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等市场合作,打造面向发展中国家的产业合作示范区,全面提升供应链发展的安全和韧性。另一方面,夯实产业链协同与创新基础。推动重点制造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建立协同机制,健全专业化分工体系。同时,强化产学研的协同创新,促进技术成果与产业需求精准对接,提升产业支撑效能。
提升竞争优势,全方位创新盈利。一方面,支持企业补链强链拓链。鼓励企业通过并购、参股等方式,投资并购境内外优质资源,强化供应链的盈利能力。鼓励引导企业强化供应链各环节的高附加值服务能力,实现服务体系的有机协同,提升盈利能力。另一方面,借鉴国际头部企业通过全球投资、纵向整合并购实现盈利跃升的经验,提升议价能力和供应链协同能力。推动供应链企业从资金驱动向资源整合能力转型,从单纯的贸易商向全产业链综合服务商转型,强化高附加值服务能力,实现“产业整合收益+增值服务收益+资本运作收益”多元模式盈利。
创新金融工具,优化供应链金融。一是创新“政银保担”风险共担机制。推动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参与风险分担,为核心企业实施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布局提供强有力的风险保障。二是探索建立“政银保担”白名单协同机制,实现担保“见贷即保”与银行信贷审批绿色通道无缝衔接。三是优化政策协同生态,进一步推广“财政+金融”政策扶持,推广运用海外投资保险等政策性金融工具,降低海外仓建设风险。四是借助中国信保的海外投资保险和中长期出口信用保险等主打产品形成组合拳,为供应链企业提供多样化创新的项目融资解决方案。
推进数智转型,强化抗风险能力。一是打造供应链数字化和贸易数字化公共服务体系,用数字化提升效率,构建全链条智慧化运营模式。二是完善海陆空联动发展的供应链物流基础设施,发展智慧物流枢纽促进生产、物流、港航企业融合升级,提升全球供应链网络的联通效率。三是打造供应链数字中枢,开发“一链一策”智能风控模型,强化供应链抗风险能力。
(饶妙,集美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邓建平,厦门国家会计学院副院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