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4
星期二
当前报纸名称:厦门日报

多元融合 构建厦门独特城市IP

日期:08-27
字号:
版面:第B02版:特区论坛       上一篇    下一篇

  

  ●郑惠瑛

  IP是Intellectual Property的缩写,字面译为“知识版权”。近年来,在互联网语境下,讨论IP成为了一种时尚,IP经济已成为各大城市发掘增长新动能的重要方式。换而言之,城市竞争正逐步进入“IP时代”。

  一座城市的IP可以有多种呈现方式:一首诗、一段传说、一个人物,甚至一个卡通形象都可能成为城市的代言。它是城市精神、文化资源、历史记忆和公共生活的聚合体。淄博的烧烤、西安的兵马俑、佛山叠滘的龙船漂移,成为独具辨识度的城市名片;江苏举办城市足球联赛,互怼互爱的“对抗式团结”让“十三太保”集体出圈;重庆与长沙借助“文化+景观+爆款”的组合拳,吸引大批游客。

  厦门也是一座自带IP的城市,不仅有“鹭岛”诗意山海的自然禀赋,更拥有陈嘉庚、郑成功等历史名人资源。这种“人物+文化+景观”的结合,具备独特IP塑造优势,如何将厦门城市IP的印记深挖出来,赋予城市新“生命”,是讲好厦门故事、传播厦门形象,提升城市软实力的重要抓手。

  深挖历史人物IP 增强文化吸引力

  充满吸引力的城市IP应当具备可持续的生命力,在这一点上,历史人物往往具有天然优势。历史人物不仅承载着独特的精神价值和历史故事,还能激发跨越时空的共鸣——杭州因苏东坡而多了几分诗意和底蕴,广州因孙中山而凝聚革新精神,这些人物早已超越个体印记,化为城市最深厚的文化根基。

  厦门因山海而灵动,又因人文而厚重。艰苦奋斗、拼搏创新、包容并蓄、大气和谐,是厦门的城市精神和城市品格,这样的精神和品格,也需要典型人物去承载和传播,陈嘉庚、郑成功就是其中代表。

  陈嘉庚承载着教育兴国的责任与情怀,郑成功代表着海洋文明的开放与进取,两者共同为厦门城市IP的构建提供独特精神资源。挖掘陈嘉庚、郑成功的IP元素,打造兼具长尾效应和持续传播力的城市IP,不仅能让厦门在文化竞争中突显特色,还能在全球传播中树立独特形象。

  陈嘉庚出生于集美大社,在南洋艰苦创业,以“诚信果毅,爱拼敢赢”为信条,从事实业经营。他把事业所得大部分回馈家乡教育。他捐资建学,留下大量风格独特的嘉庚建筑;他倾力支援抗战,凝聚海外华侨力量,成为20世纪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华侨领袖之一,“嘉庚精神”更是海内外华人的共同价值坐标。

  走进集美学村,南薰楼的红瓦白墙,仍静静矗立在苍松翠柏之间;漫步厦门大学芙蓉湖畔,钟楼与海浪交织成画卷。这些地标,不仅是旅游打卡点,更是陈嘉庚IP的具象元素。

  郑成功也是和厦门有关的传奇人物。17世纪中叶,他在思明州(今厦门)设立基地,挥师收复台湾,结束了荷兰殖民统治,名垂青史。此后,他大力推进“通洋裕国”之策,促进繁荣发展。郑成功的开放理念、开拓精神为后人以至当代都提供借鉴。

  在厦门,也有众多“成功”印记,仅道路命名与郑成功相关的就有12条,包括成功大道、思明东(西南北)路、延平路等。鼓浪屿海面高高矗立的雕像、郑成功纪念馆的文物与画卷、思明区的名字,都在诉说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他在厦门留下了丰富的印记:鼓浪屿郑成功雕像、延平公园、日光岩水操台、万石植物园读书处,都是鲜活的历史见证。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推广历史名人IP,能够使一个地方以名人文化为载体,在推广过程中,提升人民群众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自豪感。尤其是很多历史文化名人都具有时代影响力、生命力,能够引领社会的发展方向。厦门要深入挖掘、提炼陈嘉庚、郑成功等文化名人的思想精髓,做好人物的定位定性定调,将其升华为城市品质和精神内核。

  系统整合IP资源 打造差异化产品

  优秀的城市IP必须具备鲜明特征和高度识别度,方能避免“千城一面”。厦门在活化历史文化名人IP,促进城市形象推广中,要系统整合资源,创造与大众文化和市民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艺术作品,开展与其他城市有差异的文化活动。

  系统整合文化与景观资源。人物IP的塑造,应将分散的文化和景观资源加以整合,形成可叙事、可体验的清晰线路。例如打造名人旅游线路:以厦门大学和集美学村为核心,串联鳌园、华侨博物馆、嘉庚建筑群及“嘉庚号”海上地铁,打造“嘉庚研学线”,吸引海外华侨寻根;以鼓浪屿郑成功雕像和纪念馆为起点,串联延平公园、日光岩水操台、鸿山公园、延平路、演武大桥和万石植物园等,形成“成功City Walk”,让游客在行走中沉浸式体验历史。通过系统整合,形成“文化寻根+历史体验”的双重品牌。

  长线发展与短期爆点结合。城市IP既要有长线战略定力,也要制造阶段性爆点。长线与短线结合,方能让城市IP既有深厚底蕴,又始终保持热度。

  一方面,厦门要常态化开展研学课程、主题展览、人物讲堂,逐步积累口碑,依托金鸡奖等活动孵化影视、纪录片作品,推广与郑成功、陈嘉庚相关的故事和延伸元素,打造现象级文化作品,以关注力赢得吸引力;另一方面,通过5G、人工智能、元宇宙等新技术,实现线上线下联动传播,激活自媒体传播活力,形成全民参与氛围,并围绕时间节点打造沉浸式活动,如在端午节举办“嘉庚杯”海峡两岸龙舟赛、中秋节博饼融入人物故事等,以IP活动拉动旅游热度,又在网络社交平台形成传播亮点。

  以新产品新场景刷新体验。 随着Z世代逐渐成为消费主力,城市IP必须转化为可触摸、可分享的文创产品与体验项目,吸引更多年轻人关注和参与。例如“蟳埔簪花”文化体验、“敦煌鸣沙山万人合唱”等创新文旅活动,通过增强互动性,提升吸引力。厦门也可结合博饼文化、帆船运动、山海City Walk,将郑成功、陈嘉庚人物IP元素融入多元的文化、文旅活动中,打造兼具文化内涵、趣味体验与商业价值的城市新场景、新产品、新体验,拓宽IP影响力。

  (作者单位:集美大学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