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5
星期三
当前报纸名称:厦门日报

打鱼:渔人的拍浪岁月

日期:08-25
字号:
版面:第A12版:城市副刊       上一篇    下一篇

  

  Q蛤

  捕鱼人一手驾着小船,一手伸出舷外,挥棒拍打水面。一拍一啪响,一响水花溅。飞溅的大珠小珠,交织出一帘水晶幕布,腾起又落下……这是近日某短视频的片头画面。后面的内容我没再跟进,只因那“一拍一啪”的声响,瞬间将我拽回老家小嶝岛“打鱼”的遥远记忆里。

  古时常说农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我们渔村,倒该说是“潮落而出,潮涨而归”。每天重复上演着这样的场景:潮退人进,潮进人退。每逢大潮汛期,岛上几乎全员出动。海上劳作以种紫菜、养海蛎为主业,讨小海则是副业:抓鱼捕蟹拾螺、放地笼挖章鱼捡“海面线(龙须菜)”……一到周末或假期,下海“放野”就成了孩子们不约而同的目标,那是孩童心中的梦幻乐园。赶海时,无需提醒催促,大家自觉挎上竹篮,提着铁钩,火急火燎跟着大人出海。到了海上,先是给大人打下手,更多时候则是自由活动。

  偌大的海区景象万千:有平沙有沙丘;有坑洼,坑洼中或干涸见底,或浅水没踝,更有幽深积水;有散落着贝壳石粒的海涂,有踩下去能陷到膝盖的淤泥;有乌泱泱排列整齐的蚵石区;有三三两两嶙峋的黑色礁石群;还有宽窄不一、曲折交错的海路……这些平常的海景下,却暗藏着各种海货。地表往往潜伏着暗示性的痕迹,就看是否具备敏锐的眼光和丰富的经验,能够按迹寻踪,直捣黄龙。可惜孩童们涉海未深,经验尚浅,常常只能干瞪眼看着大人们如探囊取物般收获满满。

  渔家真正的打鱼都在潮间带有海水的一侧。那里通常远离岸边,海水之下仿佛潜藏着巨型风机,不停催生出一浪接一浪,前赴后继涌向滩头,却又总在即将登岸时戛然而止。唯有拍岸激起的浪花,三三两两溅落滩丘,转瞬即逝。就这样,风浪周而复始,生生不息,带着不到黄河心不死的倔强劲头。

  据日常所见,这里常有好渔获。但望着阴森浑浊的海水,我们只敢在最浅处徘徊,目光更多被海中扑腾的渔人吸引。他们身陷海浪,海水甚至漫至胸口。一手划水分解浪势稳住身形,一手高举长棒拍打水面。如此一划一拍,边挪边打,绕着撒下的渔网来回两三圈,然后起网查看。若收获不多,多半要收网转场。通过棍棒拍打水面,激起的声波在水中传导,迫使鱼蟹慌不择路,乱窜撞网。因此下网时,渔网要沿滩头一线间隔布撒,与潮水涨退同向,为避免被浪冲散,还需用长竹条间隔穿网直插海底。

  当赶海的兴奋劲和体力几乎耗尽,好不容易爬上堤岸,回头望去:涨潮的海水如秒针般急速收复失地,那些沙丘、礁石、蚵区重新披上水做的轻纱。而在潮间带上,远远近近,总还有打鱼人在水漫金山的世界里忽隐忽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