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学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历史进程中,厦门独特的地理和历史方位,决定这座城市和生活奋斗于此的人民必将走过浴火重生的抗争岁月。
1938年5月,厦门沦陷,日本侵略者在厦门开始了长达7年零4个月的残酷统治。鹭岛儿女共赴国难,无论是正面战场,还是敌后战场,他们浴血奋战、视死如归,万众一心、同仇敌忾,奏响了一曲气壮山河的抗击日本侵略的英雄凯歌,用生命和鲜血谱写了感天动地的反抗外来侵略的壮丽史诗,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回望这段历史,要进一步大力弘扬伟大抗战精神,不断增强团结一心的精神纽带、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继续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奋勇前进,不断以努力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成就告慰我们的前辈和英烈。
厦门沦陷,巢之已倾,已无完卵。很多厦门人背井离乡,加入了世界反法西斯阵营。为了让厦门重回祖国怀抱,为了争取海外华侨支援祖国的抗战事业,中共中央南方局决定派“厦儿团”到南洋各地开展募捐活动,3年多时间里,行程万余里,演出数百场,成为唯一走出国门的抗日儿童救亡团。“厦儿团”经广州抵达香港,募款超过15000港元。在越南,在柬埔寨,受到了爱国侨胞的热烈欢迎,团员们深入华侨学校、工厂,进行抗日救亡宣传,教大家唱革命歌曲,筹款义演,场场座无虚席。后因抗战前线急需药品,“厦儿团”改变巡演募捐计划,带着爱国华侨的深情厚谊和募集的五卡车药品、慰劳袋、慰问信、慰问金等,踏上回国行程。邓颖超同志夸赞他们“小小年纪,就那么热心爱国,真是我们的国宝!”
身处南洋的爱国侨领陈嘉庚,5月收到家乡厦门沦陷消息,10月,广州、武汉沦陷的消息又相继传来。1938年10月10日,悲愤交加的陈嘉庚发动全南洋华侨成立“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南侨总会)。1939年2月7日,陈嘉庚领导的南侨总会发出第六号通告,号召南洋华侨子弟回国,担负起滇缅公路的抗战运输任务。在陈嘉庚和南侨总会的号召下,3200余名南洋华侨青年前赴后继,积极响应,分批回国,其中不少厦门籍青年毅然放弃海外安逸舒适的生活,奔赴烽火连天的抗日战场,在华侨史上写下气壮山河的篇章。据记载:在1939年7月至1942年7月的3年中,国际援助物资的九成以上经滇缅公路由南侨机工运到祖国。同时,南侨机工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有1000多人牺牲在滇缅公路上。南侨机工在滇缅公路上抛洒的鲜血与汗水,筑就了华侨热血报国的不朽丰碑。
鹭江潮涌,见证历史,滔滔诉说,在这宏大的历史叙事中,光荣也属于厦门,因为她和生活于此的人们做出了巨大的奉献与牺牲。矗立于民族记忆深处的伟大抗战精神,如不熄的火炬,始终照亮伟大复兴征程。我们要弘扬伟大抗战精神,以压倒一切困难而不为困难所压倒的决心和勇气,敢于斗争,善于创造,锲而不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作者系中共厦门市委讲师团教研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