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五晚上,我乘BRT回岛内居所。人头攒动的车厢内,身旁两位青年在低声交谈:“活儿堆成山,真累啊!”“像上了发条的机器,停不下来。”他们眉头紧锁,难掩倦意。环顾四周,不少乘客却谈笑风生。同样是奔波忙碌,心境为何迥异?答案或许就在那些懂得为心灵松绑、善于捕捉快乐的人身上。
当下,工作节奏快、生活压力大,快乐常被视作“奢侈品”。当工作效率的齿轮高速运转,我们往往只关注目标的实现,却常把快乐遗落在路上。那些始终葆有生命热忱的人,并非生而幸运。他们的欢愉,深植于朴素的心灵土壤,离不开尊重、宽容、知足、感恩这几味养分的滋润。
尊重如炉,其暖最抚人心。鲁迅说:“我以为别人尊重我,是因为我很优秀,后来才明白,别人尊重我,是因为别人很优秀。”真正的尊重,无关地位财富,而是源于对生命价值的认同、对思想灵魂的平视。早高峰的地铁里,一位年轻人起身,将座位让给背着沉重工具包的师傅,“您很辛苦,坐会儿吧”,一句话让车厢内漾起暖意。这种微小的尊重之举,是修养的自然流淌,能架起理解的桥梁。人生在世,每个灵魂都独特而平等,将心比心,收获善意,快乐便在平等的目光里悄然萌发。
宽容若泉,其甘尤慰人心。天空不择云形,方成就其广阔;大海不拒细流,乃成就其浩瀚。包容他人过失,不计自身得失,是气度,更是格局。小区里,两邻居为停车位争执,一位大姐说“我家车小,停边角就行”,一句话便化解了争执。宽容不是懦弱,而是掌控情绪、化解戾气的良方。“处事让一步为高,待人宽一分是福。”放下“以自我为中心”的执念,尊重彼此的差异,方能容纳这参差多态的世界。
知足似井,其澈清明人心。知足是对生命馈赠的清醒珍视。生活中,我们常被“拥有越多越幸福”的迷思裹挟。有人追逐更大的居所、渴求更高的权位,却忽略了小屋的温馨、漠视了自身的成长。晨起一杯热茶的熨帖,窗外一抹新绿的生机,周末陪孩子嬉戏的欢畅,这些朴素的满足,比物质堆砌更有力量。生活中,懂得区分“需要”与“想要”,拂去欲望的尘埃,方能听见心底真切的回响,这也是快乐最恒久的底色。
感恩是灯,其光照亮人心。“滴水之恩,涌泉相报”是传统美德。感恩是对良知的温习、真情的维系,更是对幸福本质的觉醒。我们从出生那刻起,便被恩惠环绕:父母的哺育、师长的教诲、友人的扶持、同事的帮助,乃至风雨中陌生人递来的雨伞……这些都在编织着生命的经纬。常怀感恩之心,目光便不再执著于缺失,而会聚焦生命的丰饶。当抱怨被感恩取代,戾气便化为和气,烦恼便消于无形。感恩是双向奔赴的温暖,赋予我们发现美好的眼睛,让平凡生活透光、使琐碎日常渗暖,这本身便是最深沉的快乐源泉。
其实,快乐从没有缺席我们的生活。它隐于尊重的眼神里,长于宽容的缝隙中,凝于知足的澄澈处,闪于感恩的微光下。俯拾快乐方寸间,当我们懂得在每一次启程与归途中捕捉快乐,那我们就懂得了采撷幸福之果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