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5
星期三
当前报纸名称:厦门日报

寻味马巷

日期:08-22
字号:
版面:第A12版:城市副刊       上一篇    下一篇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马巷作为闽南四大古镇之一,除了老厝飞檐间流淌的岁月,更离不开那些藏在街巷里的烟火气,它们如散落的珍珠,被一代代食客的步履串成了活色生香的记忆。

  我的中学时光是在古镇度过的。每周从家里揣来的五元钱,应付完食堂的清汤寡水,兜里便比脸还干净。所幸迷上了“爬格子”,变成铅字就有汇款单,这便有了打牙祭的机会。记得头一回领到二十元稿费,我和同桌朱永州在邮电局的柜台前把钱数了三遍,当即决定去电影院对面的卤面摊饱食一顿。

  摊主热情地招呼我俩:“后生仔,加啥料?”我豪气地一拍胸脯:“有好货只管上!”摊主眉开眼笑,手腕翻飞,虾仁、带鱼、贡肉、鹌鹑蛋……如天女散花般落入碗中。两碗“顶配版”卤面端上桌,周遭食客的筷子集体悬停,那阵仗像寻宝人围观一件珍宝。朱永州吃得满嘴流油,夹起块猪大肠笑道:“这玩意儿,可比你写那文章有嚼头多了!”再咬一口焦黄酥脆的五香条,“咔嚓”一声,滚烫的肉汁在嘴里迸裂,那份满足,比考了满分还让人眩晕。两碗卤面下肚,我俩的肚子鼓得像西瓜。

  工作后,每次路过古镇,总要“拐弯抹角”到民安路的小吃摊子前。这里的烧肉粽,一直浸在大骨汤里煨着,里头的五花肉早已酥烂如泥,入口即化;再配碗大肠血,撒上胡椒粉和姜丝,一碗下肚,从头暖到脚。后来因为工作常驻乡间,离古镇更近了,我索性早餐都去市井小巷的小摊吃。巷东路的肉包、书院路的碗仔粿、巷南路的面线糊,每日换着摊位打卡,怎么吃都吃不腻。

  城隍庙旁的烧麦摊,堪称古镇味觉谱系里的“线装善本”。寻常烧麦都是以面皮包糯米,这家却用澄面皮裹着新鲜的蟹黄和猪肉糜,顶端还缀以鲜红的虾籽。蒸熟以后,烧麦皮薄如纸,隐约可见粉嫩的馅料在热力催逼下微微起伏。曾有一位北京友人,临行前硬是订了一百盒,为这口鲜差点误了航班。后来听闻,京城老饕尝后击节赞叹,还闹着要专程南下拜师。

  古镇的小吃摊,俨然自成江湖门派,各有各的地盘和拥趸。有的清晨五点出摊,仅两个小时便收摊,如同与晨光结下了露水情缘;有的晚上十点方才挑灯迎客,专为熨帖都市人那缠绵的乡愁与无眠的辗转。如今,古镇已成为网红打卡地,游客若见某条巷弄忽排长龙,即刻汇入其中,高举手机追逐刚出锅的热气,那寻觅美味的直觉,胜过最老练的江湖食探。

  时代在变,古镇的味觉版图也在扩张。街市头的沙茶面与烧肉粽依旧如火如荼,而炸面包与满煎糕已悄然成为舌尖新贵。偶尔还能瞥见几家异地风味在此落地生根,马巷人从来不排外,兼容并蓄,唇齿间自有一番开放的气度。

  说到底,古镇的小吃就像陈年的酒,初尝是舌尖的惊艳,再品是岁月的回甘。那些藏在巷弄里的美味,不仅熨帖了我们的胃肠,更装满了关于故乡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