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赵张昀 通讯员 刘莉丽
位于厦门市思明区励志路1号的妙法林寺,是一个见证着厦门抗战记忆的传奇坐标。在这里,有一张古朴的八仙桌——1934年妙法林寺诞生时,它便驻足于此,也是目前寺里现存不多的老物件。经过90多年风雨,八仙桌犹如一件时光的信物,承载着当年这里“念佛不忘爱国”的故事。
当年,胡冰(又名胡镜冰)、胡水仙等菜姑(指在佛寺严守规戒、带发清修的女众)曾在这张桌台边围坐,为抗战募捐衣药、传递情报,将妙法林寺发展为抗日救国的活动据点;当年,洪学礼(又名洪雪立)、谢亿仁等有志青年也从这张桌台起身出发,以厦门市各界抗敌后援会慰劳工作团(以下简称“慰劳团”)、厦门儿童救亡剧团(以下简称“厦儿团”)等成员的身份,继续投身抗日救亡运动。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本报记者重走妙法林寺、厦门市各界抗敌后援会会址,寻访抗战烽火中的红色记忆。本期“厦门档案故事”将从这张八仙桌说起,重现当年爱国青年与有志之士发出的热血与怒吼。
妙法林寺的八仙桌 经历过抗战岁月
作为全国第一批宗教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妙法林寺的大殿背后藏着一处特殊景致:一张古朴的木质八仙桌半掩于佛龛之下,模样并不起眼。它通体呈深胡桃木色,桌边不足1米长,桌沿雕刻着莲、兰、梅、竹、葵等纹样,笔画清晰、风格素雅;而时光在它身上留下了深刻印迹——桌台表面斑驳脱落,还带着明显的碰撞与磨损痕迹。
“1934年以来留下的东西所剩无几,如曾藏过情报的木鱼,菜园后的防空洞等都没能完整留存。加上当时世乱时艰,寺院经济拮据,家具、棉被等也相继典卖,如今,除了一个大磬外,只留下了这张八仙桌。”妙法林寺现任住持法净法师说,关于这张八仙桌的来历,法净法师曾特意询问过寺里的老人,可惜相关记忆早已失落无考。
自2003年担任妙法林寺住持后,法净法师曾多次聆听胡冰、胡水仙等寺院前辈讲述当年的抗战故事。“妙法林寺经受了战火纷飞和风吹雨打,几经翻修,传承下来的,更多的是精神,一种爱国爱民、敢于抗争的精神。”说起这些,年过六旬的法净法师脸上总是带着慈爱的微笑。
爱国不分身份 菜姑掩护抗日志士
在厦门市档案馆,藏有一张重建前的妙法林寺老照片。据市档案馆工作人员介绍,1934年,妙法林寺由越南华侨侯妙音出资建成,菜姑苏志忍担任住持。苏志忍的女儿胡冰、胡水仙,也随母亲一同在此修佛。只是谁也未曾想到,同样身为菜姑的姐妹俩,日后走上了与寻常修行完全不同的道路。
1936年,20岁的胡冰结识了《江声报》编辑洪学礼、谢亿仁(时任慰劳团团长)等进步青年。在与他们的交往中,胡冰逐渐接触到爱国救亡思想,心中的家国情怀悄然萌芽。后来,洪学礼、谢亿仁因投身爱国活动遭到日寇追捕,危急关头,他们辗转联系上胡冰,在其帮助下躲进了妙法林寺。苏志忍等菜姑得知二人的遭遇与处境后,毫无迟疑地伸出援手,全力为他们提供庇护。而身处寺中的洪学礼、谢亿仁也未停下救亡的脚步,他们悄悄在寺内开展宣传工作,最终成功号召百余名佛门女子凝聚起来,一同投身到救国救世的行动中。
在胡冰、谢亿仁及中共厦门工委委员林云涛(原名林环岛)等人的筹划与带动下,妙法林寺的菜姑们纷纷投身抗日救亡运动。她们主动走上街头,募集衣物与药品,再将筹得的物资、经费悉数送往前线,支援战区抗敌官兵。彼时,慰劳团的同志也常借宿在妙法林寺的佛堂。在此后很长一段时间里,即便经济困难、生活贫苦,菜姑们通过开垦菜园、典卖家当等方式,想尽办法竭力维持地下党员与爱国志士的生活。其中还有部分菜姑深受感召加入中国共产党,以更坚定的信念投身革命。
然而,妙法林寺并非远离战火的世外桃源——菜姑们每一次掩护革命活动、与日寇周旋,都在冒着极大的生命危险。抗战期间,为确保抗日志士的安全,菜姑们主动承担起放哨盯梢的任务,时刻警惕周遭动静;她们还特意在寺后的菜园里挖了防空洞,既能供众人躲避敌机轰炸,也可用来妥善保存重要物件,以细微却坚定的行动,为抗日事业筑牢安全屏障。
攻读旅游管理专业的研二学生范佳辰慕名前来妙法林寺参观,他告诉记者,在这方寸之地,曾上演过如此惊心动魄的故事,希望以后有机会可以将这些伟大而精彩的爱国故事,以更生动、更有时代意义的方式,讲述、传播下去。
吹响斗争号角 有志青年挺身而出
洪学礼、林云涛、谢亿仁、黄楚云……将这些名字串联起来,便能勾勒出这样一组鲜活的群像:他们都曾踏入妙法林寺,或许都曾围坐在这张八仙桌前,慷慨陈词、激昂挥毫;他们后来都成为中共党员,且均以厦门市各界抗敌后援会重要成员的身份,在民族存亡的危急关头挺身而出。
1937年7月28日下午,厦门市各界抗敌后援会正式成立,隶属福建省抗敌后援会,下设宣传、慰劳、募捐等11个部。施青龙、谢亿仁分别担任宣传团、慰劳团的党支部书记。在此期间,同志们积极开展各类救亡行动。他们通过办报发声、公演剧目、组织游行示威、发起筹款募捐等方式,号召广大民众踊跃募捐支援前线,成功募集10万件棉背心和5万双棉布鞋。他们振臂高呼,组织万余人手持火把,从中山公园至中山路开展大游行,将民众的救亡热情推向高潮。
与此同时,《抗敌导报》顺利发刊,洪学礼担任主编,施青龙、谢亿仁、林云涛、黄楚云等人均在报上发表文章。这份报纸通过报道闽南各地民众救亡图存的事迹,为抗日斗争吹奏出响亮的冲锋号。
厦门沦陷后,林云涛率领厦儿团从福建出发,历经3年、行程上万公里,先后抵达广东、香港、越南、柬埔寨、广西等地开展宣传募捐活动,为中国抗战募集大量的药品、衣物和外币10多万元。
在厦门市各界抗敌后援会会址,思明区文物保护志愿协会文物宣导团团长徐友群做着讲解,不断有市民围聚在他身边。“我们为什么要一遍遍地讲述他们的故事?是希望我们及后来者不忘昨天、珍惜今天,并带着他们的愿望,走向更好的明天。”徐友群的话,激起大家热烈的掌声。市民林薇感慨道,今天的和平与繁荣,正是由无数像他们这样的热血青年用牺牲换来的,他们的故事应该成为激励这一代人继续奋斗的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