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本报记者 刘蓉 张玉榕 通讯员 林挺
图/市医疗急救中心 提供
以责任护生命,以使命赴前行。市医疗急救中心是城市中流动的生命光轨,120救护车是与时间赛跑的“生命舱”。从接听求救电话时的精准问询,到抵达现场后的高效施救,再到转运途中与医院的无缝衔接,厦门市医疗急救中心以每个环节的专业与坚守,织就守护生命的坚固防线。
步入 AI 时代,急救医生于效率提升浪潮中,始终坚守炽热的医者仁心。他们以科技为急救速度加持——用智能调度缩短响应时间,用数字化系统优化诊疗流程,却从未让冰冷技术稀释人性温度。他们以专业为刃,在救护车颠簸的方寸之间精准判断病情、实施急救,践行“救死扶伤”的铮铮誓言;以爱心为光,在病患剧痛呻吟时轻拍肩背安抚,在家属慌乱无措时耐心细致解释,让每一份人性化服务都成为穿透恐惧的力量。
面对每一个鲜活生命,他们递出的温暖安抚、细致关怀,是数字算法无法替代的温度;而院前急救中常遇的复杂路况、极端天气、现场混乱等突发环境,更需他们凭借时间沉淀的临床经验、临危不乱的决断力与咬牙坚持的意志力,跨越重重险阻,在生死线上为生命争分夺秒。
厦门市医疗急救中心“掌舵人”董蓓蕴:
匠心护生命 创新筑防线
作为厦门市医疗急救中心“掌舵人”及院前急救学科带头人,董蓓蕴主任始终秉持“匠心守护生命,创新筑造防线”理念,深耕院前急救专科建设,带领团队打造出一支适应时代发展需求、让市民满意的急救队伍。
信息赋能 按下急救“加速键”
她积极推动全省首个 5G + 医疗云急救模块项目落地,搭建区域一体化智慧急救平台,全面升级 5G 智慧急救车,打破院前与院内信息壁垒。通过院内专家远程视频指导与现场急救人员协同配合,急救诊疗效率与精准度大幅提升,为市民提供院前院内一体化专业急救服务。同时,她将专业调度与现代化急救指导深度结合,通过远程指导呼救者第一时间开展自救互救,有效填补急救人员抵达前的“空窗期”,强化急救生命链前端响应环节,筑牢守护生命健康的第一道防线。
人才淬炼 打造团队“尖刀连”
秉持“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培养理念,她推动中心党总支与市外事翻译护照签证中心党支部开展党建联创共建,着力培养具备国际视野的专业人才。她重视团队“内功”修炼,强化急救技能训练,带领团队在全国竞技舞台屡创佳绩:在2023年全国急救技能大赛斩获单项冠军、季军及个人全能二等奖;2024年全国急救讲师授课技能比赛中,再获社会科普示范项目一等奖、驾驶组个人全能二等奖等多项荣誉,充分展现厦门急救队伍的过硬实力。
协同攻坚 织密生命“救护网”
依托技术与人才的双重积淀,她积极推动急救体系全面升级:三年间,全市急救站点从 22 个增至 34 个,增幅超 50%,生命救护网更趋密集;联合各医疗机构打造胸痛、卒中、创伤等五大急救中心,助力三级医院优化绿色通道,实现院前院内无缝衔接;科学建立与 110、119、东海第二救助飞行队等部门的协同机制,构建覆盖全市的“海陆空” 立体救援网络,确保救援无死角。
面对 AI 时代浪潮,董蓓蕴有着深刻认知:AI 智能技术作为“智慧助手”,为高效急救和精准质控提供有力支撑,是现代化急救的发展方向。但她更强调,面对鲜活生命,医者的“心力”无可替代——在耐心解释病情、心理疏导中,帮助患者克服恐惧与焦虑。未来,推动“算力+心力” 深度融合,方能让急救既高效又温暖,真正守护好每一位市民的生命健康。
主治医师林金岩:
白衣执甲 冲锋在前抢分秒
走路带风,笑容爽朗,这是急救先锋林金岩给人的第一印象。入职不到两年,他已将“冲锋在前”刻进骨子里,在生死线上跑出无数次加速度。
那个深夜,警报声刚落,林医生已率先冲出急救站。抵达现场,景象令人揪心:老人倒在沙发旁,双目紧闭,面色苍白,唇色青紫。
“快!立即抢救!”话音未落,他跪地俯身,手臂绷直,精准有力地开始胸外按压。
“刚停!有希望!”林医生额头青筋凸起,语气坚定,“肾上腺素1毫克静推!除颤仪准备!”他的按压频率稳如节拍器,汗水湿透的工作服紧贴着后背。小小的房间里,指令声、仪器蜂鸣声、团队喘息声交织成一张对抗死神的网。
突然,监护仪上窜出微弱波动。“盯住波形!按压稳住!”林医生目光锐利,手下节奏丝毫不乱。十几秒后,“嘀、嘀、嘀……”的规律声响撕破沉寂,老人的心脏重新搏动!
后来,家属捧着锦旗前来,执意要向他鞠躬。林医生一把扶住,露出标志性笑容:“这都是我们该做的。”转身回到值班室,他对着锦旗愣了愣,在日记中写下:“一条生命在我的抢救下恢复生机。我将永远记住此刻的心情,更要永远记住——先锋不是名号,是每次冲上去时,不能让身后的人失望。”
墙上的锦旗在风里轻晃,如同一面小小的战旗。
主治医师蔡永春:
冒浓烟逆行 柔心护幼渡险关
作为急救队伍骨干,蔡永春医生不苟言笑,硬汉外表下却藏着一颗温暖的心。
某个下午,调度指令骤然响起:城中村出租屋起火,有人员被烧伤!蔡永春率先起身,带领团队即刻赶往现场。途中得知,三个孩子在家玩打火机点燃被子,一名2岁男孩来不及逃离,被严重烧伤。
抵达时,浓烟呛得人直咳嗽。男孩蜷在奶奶怀里,前臂皮肤卷曲,露出鲜红皮肉,急促的呻吟混着撕心裂肺的哭声,喉咙里呼哧作响,让人揪心。“医生,求求你,快救救孩子!”奶奶哭着哀求。蔡永春凭经验判断:孩子有吸入伤,持续哭闹会导致气道随时堵塞。“得先让孩子静下来!” 他当机立断,取来旁边的水管,让护士稳稳托住孩子伤臂,用流动冷水冲淋。孩子疼得浑身发抖,蔡永春心疼不已,转头从角落拿起玩具小熊递过去,声音轻柔:“咱们给小熊吹吹伤口,吹一吹,痛就飞走啦。”
孩子渐渐安静,却突然呕出一大口咖啡色液体!蔡永春查看发现,孩子气道已泛出危险的 “樱桃红”,意味着窒息近在眼前!他立即指挥团队开展监护、补液、吸氧,一系列抢救措施有序推进。急救车疾驰途中,孩子血氧快速下降,出现缺氧症状。“快!加压给氧!”蔡永春轻轻抬高孩子下颌,一手小心捏着球囊,护士同步护住气道。看着监护仪上的数字慢慢回升,他紧绷的神经才稍许放松。
终于抵达医院,蔡永春抱着孩子飞奔进急诊室……得益于院前处置及时精准,孩子最终脱离生命危险。同事们看着他被汗水浸透的急救服,打趣说又“湿透”了,他紧绷的脸庞舒展,疲惫中漾开的笑意,比任何言语都温暖。
副主任医师邱育良:
悬崖救险 十八载仁心护生命
从业十八载的急救专家邱育良医生,早已将沉着与仁心刻入骨髓。面对瞬息万变的生死现场,他总能以丰富经验和敏锐洞察力,为生命筑起坚固防线。
近黄昏时,调度警铃骤响:“XX 山,水泥罐车坠崖,人员被困!”邱医生立即带队奔赴现场。眼前景象触目惊心:罐车翻倒在悬崖峭壁间,仅靠杂树乱石勉强卡住;车头严重扭曲变形,消防员奋力破拆,进展缓慢。驾驶员被死死卡在驾驶座,左腿重创,鲜血浸透裤管,面色惨白如纸,不时挣扎着想挪动,却引发一阵剧痛呻吟。
“别慌,我们来了。”邱医生人未到声先至。他迅速评估现场:车身摇摇欲坠,坍塌风险极高。他寻得一处相对稳固的位置蹲下,保持安全距离,声音沉稳、动作迅捷——询问伤情、为伤者戴上氧气面罩、指尖搭脉判断生命体征、指挥护士补液,同时用锐利目光严密监控伤者状态与车身稳定性。
车身沉重,需吊车协助救援,但山路狭窄且恰逢晚高峰,救援设备一时难以抵达。此时暴雨骤降,众人浑身湿透,冰冷的雨水让现场气氛更显凝重。夜幕降临,仅靠应急灯的微光照明,邱医生深知,黑暗与等待的煎熬对伤者亦是一种折磨。他嘱咐队友替自己观察现场变化,自己则尽可能靠近驾驶室,任凭雨水浇透全身。
“兄弟,疼就喊,别硬撑!”他扯着嗓子盖过风雨声,“娃儿多大了?老婆孩子还在等你回家呢!” 用最朴素的牵挂唤醒伤者的求生欲。
“渴得厉害?再忍忍,我们在给你打针补劲呢。”嘴上轻声宽慰,他心里却时刻担忧失血可能引发的休克,一边反复探查伤者脉搏、伤口与瞳孔,一边警惕潜在风险。
“马上就获救了!我们医生护士都在,没什么好怕的!”这句带着泥土气息的承诺,字字恳切,给了伤者定心的力量。
夜深时分,伤者终于成功获救。看着邱医生沾满泥泞的裤腿和布满蚊痕的手臂,同事们肃然起敬,纷纷竖起大拇指。他只淡淡说道:“能抢回一条生命,这些又算得了什么呢?”
数据
近3年来,厦门120年均受理警情超12万次,执行急救任务约10万次;年均完成厦门马拉松、海峡论坛、九八投洽会等各类重大活动、会议保障200余场次;年均通过电话远程指导呼救者现场开展自救互救2万余次;年均开展急救技能培训超百场、培训超7000人次。
荣誉
市医疗急救中心的院前急救医生是一支勇毅担当、锐志躬行的队伍,近些年来这支队伍中涌现许多优秀的医师:
●李沐盛副主任医师荣获2023年度厦门市“最美医师”称号
●寇鹏飞主治医师荣获2023年第七届全国急救技能大赛“气道管理组项目季军”
●李光辉医师荣获2024年厦门市第三十届职工技术比赛急危重症抢救技能竞赛“院前急救项目亚军”
●赵涛副主任医师荣获2024年中共厦门市委市直机关工作委员会授予的“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吴兵副主任医师荣获2024年度厦门市“最美医师”称号
●朱文龙主治医师荣获2024年第五届全国急救大会暨第六届全国急救讲师授课技能比赛“社会科普示范项目一等奖”
●林金岩医师荣获2025年厦门市第三十一届职工技能大赛急诊医师技能竞赛“个人第一名”
●张小均医师荣获2025年厦门市第三十一届职工技能大赛急诊医师技能竞赛“个人第二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