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本报记者 刘蓉 张玉榕
通讯员 邱丹 夏华珍 谢海婷
图/厦门医学院附属海沧医院 提供
从1898年鼓浪屿“救世医院”的济世初心,到如今步入高质量发展快车道,厦门医学院附属海沧医院已走过120余年历程。作为地处厦门西部的市属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医院始终秉承“精诚、严谨、仁爱、创新”的院训,在闽西南医疗领域谱写守护生命的动人篇章。
近年来,医院不断健全完善独创性的“精益体验医疗管理体系”,将“患位思考”理念落实为“患位体验”行动,梳理出上百个患者就医体验接触点,精准融入“生物、社会、心理、情感、精神”元素,让医疗服务体现人性与温度,增强服务品质,进一步提升患者就医获得感。
同时,深入实施“合规+创新”双轮驱动,积极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寻求专科发展和专病诊疗新突破,不断加强学科建设,打造特色品牌,为医院管理和学科建设注入强劲动力,推动甲状腺外科、前列腺外科、关节外科、眩晕门诊、疝与腹壁外科、胆囊外科、痛风专科等专病专科发展;大力推行多学科联合诊疗(MDT)模式常态化,继2006年开设腹部肿瘤多学科门诊以来,又相继开展了慢性疼痛、眩晕、胸部肿瘤、妇科肿瘤、产科、减重、过敏性疾病、肺结节、老年病、睡眠等十余个MDT门诊,为患者提供“一站式”精准、高效、便捷的诊疗服务。显微外科、关节外科两个亚专科也蓬勃发展,这正是医院不断提升服务水平、强化学科建设、满足群众需求的生动写照。
医生们正以显微镜下“绣花”的极致精细态度和关节镜下“精修”的匠心精神完成一次次诊疗和手术,用精湛技艺和仁爱之心守护患者健康。
??创伤外科负责人、骨科主任医师谢文生:
指尖缝合处长出新希望??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创伤导致的致死和致残问题日益突出。面对这一严峻挑战,厦门医学院附属海沧医院整合优势资源,积极打造快速、高效的急危重症救治体系,推进创伤中心创建。显微外科技术成为创伤外科负责人、骨科主任医师谢文生救治患者的“精尖武器”。
右脚“借”趾给右手 跨越身体的精密移植??
25岁的小王正在低头给家人发信息,右手大拇指在屏幕上灵活滑动。谁能想到,这个手指曾经被机器绞碎。失去右手拇指后,小王连握杯、写字都困难重重,生活处处碰壁,内心备受打击。谢文生主任医师的出现为他带来了转机。通过“游离踇甲瓣联合第二趾骨复合组织瓣再造拇指”手术,谢文生从小王右脚大拇趾取带血管神经的皮肤和趾甲塑造新拇指外形,再从右脚第二趾取筋骨作为内部支撑和活动关节,与皮肤组织共用一套血管,完成了一场跨越身体的精密移植。
这样的手术绝非易事。指尖再植属于手外科中精度要求极高的手术之一。手指末端血管直径仅0.1-0.5毫米,手术缝合线更是不足头发丝的二分之一粗。显微外科手术的核心在于血管吻合技术和神经吻合技术。手术时,谢文生必须在放大12倍以上的显微镜下操作,在这些“微型管道”上精准“穿针引线”,每一针的误差都要控制在0.01毫米以内。
缝合血管神经 显微镜的“绣花”绝技??
作为有着近30年工作经验的骨科专家,谢文生擅长脊柱疾病(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等)、脊柱外伤、骨性关节炎、四肢创伤骨折修复重建等骨科常见及复杂疾病的诊治。
同时,谢文生掌握了一手精湛的显微外科技术,并曾师从我国著名的显微外科专家王增涛教授进行更系统的深造。
刚接触显微外科时,谢文生也曾被显微镜下的操作难住。“视野太小,手像不是自己的,稍微一动就像地震。”为了练就稳定手法,他每天下班后至少训练1小时,从3倍放大开始,逐步提升至10倍。他甚至买来冰冻鸡翅,解剖血管反复练习,能将一根小血管分成十几段进行缝合。
2016年,谢文生作为当时三明乃至省内显微外科专业骨干引进到厦门医学院附属海沧医院,也将显微外科技术“移植”过来,开展断指再植、断肢再植、手指再造、各种软组织缺损皮瓣修复手术等,并致力开展显微镜辅助下脊柱手术,手足显微外科、软组织缺损创面修复、慢性骨髓炎等手术,将显微外科的精准理念融入更广阔的骨科领域,为一个个患者重建美好生活。
如今,谢文生是福建省医学会组织修复与再生分会常委,厦门市预防医学会骨与关节疾病预防控制专业委员会常委,主刀千余例显微外科手术。毫无疑问,这项需要在显微镜下“绣花”般精细的工作非常挑战医生的耐性和精力,但谢文生对患者有强烈的责任心:“创伤、手足受伤不仅让功能受损,还会带来沉重的心理负担,做手术是为了重建功能,但显微外科的手术创伤其实是很大的,如果没有成功,对患者可能形成二次创伤。”所以,他很注重与患者的沟通交流,严格要求自己和团队用专业水平和人文关怀为患者重建信心。
晚上查房、关注自己管理的患者,及时发现问题,有效给予处置是谢文生的工作日常,365天24小时待命,随叫随到是他的常态:为抢救爆裂性骨折导致双下肢不完全性瘫痪壮年患者,凌晨2点紧急实施手术,为患者受压的脊髓神经及时减压,稳定受伤脊柱,使患者远离终身瘫痪的危险;曾连续手术13小时为青年再造拇指,助其重拾生活希望;深夜紧急返院为6岁男童接活离断指尖,在0.2毫米血管上施展“绣花功夫”;拒绝对重伤外来务工人员截肢,20天日夜守护保肢成功,挽救家庭支柱;用肌皮瓣移植技术治愈37年顽固褥疮患者,终结其漫长病痛……
“把病人当亲人”是他的行医信条,一位患者动情致谢:“在我危难时刻您用高端技术全力给我医治,您的救命之恩,我永远铭记在心,此生难忘……”
从三明山区到厦门特区,变的是岗位,不变的是“随时为患者挺身而出”的医者本色。他以“人机合一”的匠心、永不言弃的仁心,在手术台和显微镜的方寸之间守护生命尊严。
骨科负责人、主任医师陈忠益:
“关节守护者”重启患者运动人生?
全民健身热潮下,运动损伤成为许多人的“隐形绊脚石”。此外,中老年人关节功能退化和损伤是必然要面对的健康问题。肩关节肩袖损伤、复发性肩关节脱位、膝关节半月板损伤、前后交叉韧带损伤、复发性髌骨脱位、慢性踝关节不稳、踝关节撞击症、髋臼盂唇撕裂、髋关节撞击综合征、肘关节损伤后僵硬等,给幸福生活蒙上阴影。厦门医学院附属海沧医院整合运动医学与关节外科优势,以运动医学关节镜微创技术和关节疾病阶梯化诊疗理念为特色,为闽西南地区骨关节疾病患者提供微创化、系统化、个性化诊疗服务,为运动损伤患者与中老年关节疾病患者带来康复希望。骨科负责人、主任医师陈忠益正是科室的骨干力量之一。
陈忠益是福建医科大学硕士、中华志愿者协会运动医学学组常委,作为北京大学访问学者,曾在北京积水潭医院运动损伤科与矫形骨科研修访学,师从国家级顶尖运动医学专家王雪松教授、张晋教授、张辉教授、姜春岩教授和黄野教授,专攻肩肘髋膝踝五大关节微创关节镜技术和保膝治疗,并长期跟随北京协和医院骨科翁习生教授名医工作室团队专家学习,在省内运动医学微创关节镜诊疗领域得到同行认可。
微创手术“踢”走病痛
助力体育生实现大学梦??
“陈医生,我考上心仪的大学了!现在能正常踢球了!”高考一结束,体育特长生小林第一时间打来的报喜电话让陈忠益倍感欣慰。一年前,小林因反复双髋关节运动后疼痛,无法踢球,足球梦想几近破灭。作为球队主力的小林四处求医,最后经人介绍找到了厦门医学院附属海沧医院骨科陈忠益主任医师。经过详细的检查,陈主任诊断小林双髋关节撞击综合症、髋臼盂唇撕裂。因为小林存在双髋先天骨骼发育异常叠加长期高强度训练导致髋关节盂唇撕裂,运动时髋臼盂唇与异常的股骨头颈结合区存在反复撞击,盂唇撕裂越来越严重,小林也因此饱受疼痛折磨。
陈忠益团队经过多学科会诊讨论,决定实施高难度的髋关节镜下手术。与传统开放手术需要大切口相比,髋关节镜手术仅有2个微小切口,能够精准定位病灶,具有损伤小、恢复快、效果稳定等优势。但该手术需要在密布血管神经的狭小空间内操作,稍有不慎就可能造成不可逆损伤。凭借扎实的技术功底,陈忠益成功为小林完成双侧髋关节镜下盂唇修复、髋关节成形、关节囊修补等手术,术后经过半年的严格康复训练,小林重返绿茵场,圆了大学梦。
“医生要敬畏生命,不断学习,突破自己。”陈忠益坦言:“髋关节镜手术最难的是精准进入关节腔,髋关节位置深,周围布满神经血管,需要在脑海中构建关节三维空间结构,在仅1厘米的间隙里,避开风险精准进入关节。”而这样的功夫,并非陈忠益天赋异禀,而是他从不懈怠的钻研与努力的结果。
假体再好不如“原装”
用最小创伤解决大问题
在保膝治疗阶梯化领域,陈忠益主任也取得了重要突破。相较于传统全膝关节置换,保膝治疗通过关节镜下手术、截骨矫形、单髁置换等技术,可以保留膝关节原有结构,推迟甚至避免全膝关节置换。“一般膝关节假体寿命为15年至20年,有些患者可能需要经历多次翻修。”他解释道,“保膝治疗让患者用自身关节行走,完全保留自身‘本体感觉',术后恢复也快。”
59岁的王先生临近退休,两年来却因反复膝关节疼痛不能长时间行走。陈忠益发现他因膝内翻畸形(O型腿),下肢力线异常,引起膝关节内侧软骨面磨损、疼痛。陈忠益没有采取膝关节置换,而是通过仅3厘米切口的胫骨高位截骨术,精准调整下肢力线。术后,王先生重获登山、远足的乐趣。陈忠益认为,医生的价值不在于“开大刀”的魄力,而在于用最小创伤解决大问题的智慧。
“医学在进步,我们要跟上步伐,不能停。”从清晨到深夜,陈忠益的白发记录了无数台手术的故事。一位反复肩关节脱位的大学生,经他关节镜手术修复后,不仅重返健身房,还获得了健美比赛冠军;一位股骨颈骨折患者从武夷山连夜赶来,术后第二天即可下地,惊叹恢复之快……陈忠益用精湛技术和仁心爱心,成为关节外科的“守护者”,助力患者重燃运动人生。
承百年济世初心,践精诚仁爱使命,厦门医学院附属海沧医院正以高质量发展守护百姓健康。正是这一群白衣战士用技术突破边界、用仁爱抚慰伤痛,让百年医脉在新时代焕发更璀璨的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