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本报记者 许舒昕 通讯员 叶聪艺 陈雅玲 图/本报记者 卢剑豪 (除署名外)
上划市属三年多来,厦门市第三医院(简称“厦门三院”)党委始终以公立医院党建“红色引擎”为驱动力,锚定高质量发展目标。在精细化管理的深度赋能下,医院实现医疗技术持续精进、学科特色越发彰显、人才梯队不断优化、质量效率同步提升,成功走出一条兼具三院特色与时代价值的改革发展之路。
立足同安、辐射周边,医院精心织密急危重症救治网、慢性病防治网、公共卫生网“三张健康守护网”,创新打造“防、筛、诊、治、康”全程一体化健康管理模式。如今,辖区群众“急病救治有保障,大病治疗不出区”的美好愿景已逐步变为现实,厦门三院正逐步成为富美新同安建设进程中的区域医疗高地,以医者使命担当助力健康厦门战略。
急危重症医学部
一体化接力 让生死赛跑“零延迟”
数月前,一名56岁男子突发胸痛,送至医院时已无心跳。5 分钟心肺复苏后,生命体征仍未恢复。危急时刻,急危重症医学部救治团队在急诊抢救室同步开展工作:一边持续进行心肺复苏按压,一边迅速为患者置入 ECMO(体外膜肺氧合),随后直接将患者转运至导管室开通堵塞血管——整个过程无缝衔接,未浪费一分一秒转运时间。很快,患者心跳成功恢复。这样的高效救治接力,在厦门三院已成为常态。
今年以来,厦门三院进一步深化院前院内急救体系建设,整合院前急救站点、急诊科、ICU 等多方资源优势,优化救治流程,创新构建“院前急救—院内抢救—重症监护”急危重症全流程、一体化快速救治闭环管理模式。“这意味着,患者从被救护车接入的那一刻起,就已无缝进入院内快速救治一体化体系,为‘零延迟’救治筑牢基础。”急危重症医学部主任叶宝华表示。
值得一提的是,由国内外重症医学领域知名专家、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杨毅(位列2024年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领衔的“杨毅名医工作室”已正式落户厦门三院。依托这一优质平台,医院顺利对接国家重症医学医疗质量控制中心,实现急危重症医学部与顶尖专家团队的患者信息双向同步、危重症同质化管理。同时,“智慧重症系统”正式上线,借助远程音视频系统,全国知名专家可第一时间在线出诊,为急危重症医学部团队提供最权威的会诊建议与救治指导,进一步提升了科室“一体化”快速救治的综合实力。
神经内科
省级重点专科 守护百姓脑健康
作为省级临床重点专科,厦门三院神经内科于 2024 年底成功获得三级卒中中心建设单位授牌。这不仅是一份荣誉,更是对科室救治能力、诊疗质量与学科综合实力的权威认可。
“我们开创了‘患者不动、医生动’的全新救治模式。”神经内科主任叶端玲介绍,急救全流程中,医疗团队主动“跑起来”,避免患者在科室间辗转耽误时间。这一模式成效显著:急性脑梗死患者时间窗内静脉溶栓率、血管内治疗率、桥接治疗率大幅提升,DNT(从入院到溶栓开始的时间)缩短至32分钟——这一速度几乎是国家60分钟标准时间的一半,抢救成功率超 95%。今年上半年,厦门三院急性脑梗死患者时间窗内的血管开通治疗数位居全市第一。
不久前,一名51岁男性患者因言语含糊、左侧肢体麻木被紧急送医。溶栓1小时后,患者病情突变,出现四肢抽搐。团队判断可能存在大血管堵塞,第一时间实施介入手术。两周后,患者顺利康复出院。这场成功抢救的背后,是医护人员争分夺秒的坚守,更是多学科团队的默契协作。
在“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诊、上下联动”的就医格局下,神经内科专家还定期下沉至同安区11家基层医疗机构坐诊,将卒中患者“早筛、早治、早康复”服务延伸至社区与家庭,让急救链条更贴近群众。
除了在卒中救治领域“跑得快”,神经内科在亚专科建设上同样走得“细而深”。科室副主任陈海挺介绍,目前已设立颅内感染性疾病、痴呆与神经心理、帕金森病及运动障碍、头晕和眩晕(MDT)、睡眠、癫痫、周围神经及神经免疫等多个亚专科;同时,正积极探索人工智能与脑机接口技术在神经康复中的应用,致力于帮助更多患者重获语言、运动能力,乃至恢复生活自理能力。
手足外科
用技术与温度 为患者留住“行走的希望”
对许多糖尿病患者而言,一旦出现严重并发症、甚至足部坏死,“截肢”常被视为唯一选择。但在厦门三院手足外科糖尿病足保肢治疗团队眼中,“截肢”只是最坏的备选方案,绝非唯一结果。
糖尿病足,堪称糖尿病最凶险的并发症之一:神经病变让患者失去疼痛感知,即便踩到钉子也浑然不觉;外周血管闭塞导致下肢缺血缺氧,一个微小伤口就可能发展为难以愈合的溃疡;再叠加感染,病情往往急转直下。
去年冬天,72 岁的陈大爷被家人用轮椅推进诊室——他的右脚已溃烂至露骨,散发着恶臭,疼痛让他彻夜难眠,此前多家医院均建议截肢。“我一辈子就爱遛弯,没了脚,活着还有什么意思?”老人的话语里满是绝望。
大爷的话被医生们放在了心上。厦门三院手足外科糖尿病足保肢团队立即启动多学科会诊:内分泌科医生先为其稳住血糖;血管外科团队通过介入手术,打通堵塞的股动脉及膝下动脉,让足部重新“回血”;手足外科团队则每日为陈大爷换药,并运用胫骨横向骨搬移、骨水泥、负压引流、人工真皮等创新技术,逐步修复创面。经过两个月的精心治疗,陈大爷的伤口奇迹般愈合,如今每天都能拄着拐杖散步半小时。这样的“生命逆转”,在厦门三院并不少见。“医院糖尿病足保肢率已从10年前的65%跃升至 95%,至今已为500多名糖尿病足患者治愈伤口。”手足外科主治医师王凤雄介绍。
此外,由手足外科主任肖松牵头的《构建糖尿病足前期患者的医院—社区—家庭三位一体化管理体系》项目,成功入选 2023 年厦门市重点医疗卫生项目。目前,医院已与大同、祥平、西柯等基层卫生院展开合作,并上线“糖尿病足健康管家”小程序,实现医生在线答疑、远程管理,已有 300 多位患者注册使用。
作为厦门最早设立的、以诊治手(腕)、足(踝)创伤及疾病为主的专科,厦门三院手足外科不仅拥有全市唯一的足踝专病亚专科门诊,还在省内率先开展跟骨微创、腕踝关节镜、足踝矫形及糖尿病足多学科联合治疗。同时,科室还获评“中华足踝医学培训工程培训基地”“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骨伤分会足踝专委会足踝外科培训基地”、福建省首家中国糖尿病足联盟建设单位,在人才培养与技术创新领域均走在区域前列。
数据
●人才培育有深度:拥有 3 个市级名医工作室、5 个区级名医工作室、1 个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为学科发展与技术创新提供人才支撑。
●技术突破有力度:近三年先后开展109项新技术、新项目,包括胸主动脉夹层腔内隔绝术+左锁骨下动脉支架植入术(Castor 单分支型支架)、心脏收缩力调节器(CCM)植入术+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ICD)一站式手术、脊柱内镜下前路颈椎减压融合内固定术(ENDO-ACDF)、立体定向消融放射治疗(SABR/SBRT)等,多项技术填补区域医疗空白。
亮点
神经内科
●被列为省级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卒中救治能力位居全市前列。
重症医学科
●福建省首家对接国家重症医学医疗质量控制中心平台的医院,ECMO技术连续3年开展20例以上,数量位居福建省综合ICU前列。
康复医学科
●获评国家级吞咽障碍康复专科培训基地,成立厦门市首个高依赖康复病房(HDU)。
骨科
●被列为厦门市优势亚专科项目,技术水平与诊疗质量获广泛认可。
手足外科
●福建省首家中国糖尿病足联盟建设单位。
中医骨伤科
●成为福建省中医药科学院骨质疏松临床研究基地,推动中医药特色疗法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