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6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厦门日报

科技赋能 AI护航心灵健康

日期:08-19
字号:
版面:第T05版:8·19中国医师节特别报道       上一篇    下一篇

  文/本报记者 楚燕 通讯员 陈达捷

  图/本报记者 陈偲瑶(除署名外)

  进入医院微信公众号,AI健康专家全天24小时在线,病症咨询、专家排班、心理问题,随时解疑释惑;临床决策支持系统(CDSS)深度嵌入电子病历系统,仿佛为医生接入“智慧外脑”,诊治更精准,用药更安全……厦门市仙岳医院持续推进智慧医院建设,将AI技术深度融入诊疗与管理核心环节,为医疗服务注入新动能,系统性地提升工作效率、保障医疗安全、优化患者体验,推动精神卫生事业高质量发展。

  

  智能防线让效率安全“双提升”

  

  在仙岳医院精神科六区(老年心理)的日常工作中,石磊主任对AI带来的变革有着深刻体会。他亲历了从手写病历耗费70%-80%工作时间,到如今AI大模型辅助诊疗的全过程。“最大的改变,是效率与安全性的双重提升。”石磊强调。

  病历书写的革命性突破

  “现在医生可运用院内AI助手,输入患者核心症状,系统自动生成结构化病历框架,极大节省了文书时间。”石磊解释,这并非替代医生判断,而是提供智能参考模板。效率提升直观体现在门诊中:过去半天看诊需耗费大量时间书写,如今可节省30分钟至1小时,这些时间被重新投入到与患者的深度沟通中。“精神疾病诊断高度依赖医患交流,AI释放的时间资源让医生能更专注病情分析。”

  构筑医疗安全的智能防线

  在石磊看来,智能临床决策支持系统(CDSS)对医疗安全的保障十分关键。以用药安全为例,医嘱审方系统通过大数据分析实时拦截药物相互作用、禁忌症、过敏史等风险;危机值弹窗预警机制如同24小时在岗的“安全哨兵”。针对精神科药物特殊的不良反应谱(如抗抑郁药加量过快的急性焦虑、抗精神病药的椎体外系反应),系统会精准弹出药品特异性警示,辅助医生及时调整方案。

  推动诊疗规范化进程

  AI还深度参与治疗流程管理。系统在入院第3天、1周等重要时间节点自动提醒调整药量和护理等级。“精神科用药需梯度加量,如抗焦虑药初始小剂量,患者适应后再逐步增加,”石磊解释道。AI不仅提示关键节点,更将临床路径规范嵌入系统,通过弹窗提醒执行。

  “从手写时代到AI辅助,本质是将医务人员从机械劳动中解放,”石磊总结道,“让我们回归医疗本源——用更多时间理解患者,用更精准的手段守护健康。”

  

  AI助力实现个性化治疗

  

  对于中西医结合精神科主任苏志斌副主任医师而言,AI不仅是工具革新,更是医患关系与中西医融合的催化剂。

  重构有温度的医患互动

  “面诊时医生既要专注交流又要敲键盘,患者常感觉被冷落。”苏志斌直言传统模式的痛点。即将上线的语音录入病历系统将解决这一困境:医生全程目视患者交流,语音实时转化为结构化文本。“解放双手让问诊更人性化,患者感受到被尊重,更愿意敞开心扉。”此外,AI还可以改变繁琐的量表测试流程。传统模式下患者需在诊室与测验室间奔波,重复回答相似问题。“通过AI问诊智能抓取关键信息,可自动填充各类测评量表的部分内容。”苏志斌描述,“患者耗时更少,就诊体验更流畅,依从性自然提升。”

  多维度辅助诊断与精准用药

  苏志斌特别看重AI助手的整合分析能力。“精神科诊断需综合病史、量表、实验室检查等多源信息。AI通过大模型学习,可快速比对相似病例,提供初步诊断参考,降低误诊率。”在用药环节,AI通过分析症状、基因型、既往用药史和药物相互作用数据库等,可辅助医生选择最优治疗方案,实现真正的个体化治疗。

  引入中医AI创新诊疗

  最令苏志斌期待的是中医AI设备的引入。科室即将配置的中医智能“四诊仪”,集成面诊(捕捉面色光泽)、舌诊(分析舌苔纹理颜色)、脉诊(感知脉象频率力度)、问诊(询问症状表现)功能,通过深度学习千年典籍与现代医案,辨证准确率已接近资深中医水平。

  “过去有人质疑中医主观性强,而AI大模型使其诊断更加客观、标准化。”他解释。该设备支持远程会诊:患者居家即可完成舌象脉象采集,医生远程调取AI分析报告制定个性化方案。同步规划引入的艾灸机器人则能精准定位穴位,解决传统艾灸操作耗时难题。

  苏志斌强调:“AI不是取代医生,而是让人机协同发挥高倍效应。中医辨证的‘神’与西医循证的‘形’,在AI支持下得以深度融合,为患者提供更立体的诊疗方案。”

  

  解读

  “临床-管理-患者” 三位一体智慧生态

  作为分管信息化的副院长,黄志源将仙岳医院的AI布局概括为“临床-管理-患者”三位一体的智慧生态。

  临床全流程智能化闭环

  “AI 赋能临床精准诊疗,构建 “筛查 - 诊断 - 治疗 - 康复” 全流程闭环,聚焦于辅助精神科医生提升诊疗质量与效率,弥补精神医疗资源不足的短板。”黄志源介绍。通过精准解析患者症状、病史及检查记录,精准分析患者状况和就医意图,快速识别高风险人群(如自杀倾向、急性躁狂),生成初步筛查报告,为医生提供鉴别诊断参考。针对心理治疗,AI 可生成个性化干预方案,并通过虚拟助手模拟互动场景;对于药物治疗,AI 监测患者用药后的副作用反馈,提示医生调整剂量。

  管理决策数据化赋能

  医院管理因数据互通实现质的飞跃。医保控费系统、药师管理系统内嵌智能审核引擎,对超适应症用药等行为事前拦截;药事管理平台实时监控药物使用强度、精神类药品处方权限等。“过去发现问题靠事后处理,现在从事后追溯转向事前预警与事中干预。”黄志源表示。打通临床、财务、医技等数据后,医院可精准调取和分析数据,为管理决策提供数据支持。

  患者全程就医体验升级

  患者端服务实现线上线下无缝衔接。院前:医院公众号AI预诊系统为用户提供精神健康初步评估与风险筛查,可根据症状描述推荐科室和医生,让预约挂号不再迷茫;院中:院内导诊机器人提供科室导航、诊疗信息等服务;院后:通过线上跟踪随访,定时智能推送服药提醒个性化康复计划动态调整。“我们的目标是让数据多跑路,患者少跑腿,寻医问药更加便捷舒适。”黄志源表示。

  专科大模型与科研突破

  黄志源透露,下半年仙岳医院将着力建设精神专科智慧诊疗大模型,将更多功能嵌入AI诊疗过程中,更精准地指导精神专科疾病诊疗,包括风险评估等。同时,针对大量临床数据难以有效用于科研的痛点,医院将加强与头部医院的合作,构建标准化精神疾病临床数据库,实现信息共享和管理,对临床数据深度挖掘,开展相关研究,助力精神疾病的预防、诊疗和康复。

  未来,随着技术的深入,智慧医疗“三位一体” 将更强调 “以患者为中心” 的动态适配,让 AI 真正成为精神卫生服务体系的 “增效器” 而非 “替代者”。

  

  医院资质

  ●国家精神心理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福建省分中心

  ●国家级精神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重点专业基地)

  ●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

  ●国家医疗器械临床试验机构

  ●全国中医药工作示范单位

  ●国家级心理健康宣传示范建设基地

  ●国家级强迫症诊疗示范基地

  ●国家级高级认知障碍诊疗中心(建设单位)

  ●国家级睡眠技师专项能力培训项目中心教学单位

  ●福建省精神医学中心(建设单位)

  ●福建省精神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厦门市精神卫生中心

  

  患者声音

  

  患者阿丰:

  “刘亮生主任,感谢您专业的诊疗。我之前长期失眠,在您这里治疗后明显改善。您总是耐心讲解治疗方案,怕我忘记用药注意事项,还写纸条提醒。您的鼓励让我备感温暖。我现在状态越来越好。衷心感谢!”

  

  患儿萌萌:

  “李韵医生,我是萌萌。小时候见您,您总是笑眯眯的,像太阳一样。您会把沙盘室的小动物给我玩,我总把沙子弄得到处都是。但您很温柔,会弯腰轻轻安慰我,给我安全感。一开始我不想说话,您就用小动物玩具和我说话。现在,我能好好说话,还喜欢弹钢琴!妈妈说,是您在我的星星上点亮了一盏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