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本报记者 楚燕 通讯员 林媛 陈锋 魏珺
图/本报记者 林铭鸿(除署名外)
作为全国首批“母婴友好示范医院”和厦门首批“儿童友好医院”,厦门市妇幼保健院始终将妇女儿童的健康福祉放在首位。医院将持续深化“一院两区”(镇海院区、集美院区)一体化管理格局,全力打造妇产科与产前诊断、妇科肿瘤、儿科、中医药四大学科集群,不断优化就医流程、创新服务模式,致力建设人文、舒适、智慧、研究型妇幼保健院,为广大妇女儿童提供贯穿全周期的高品质医疗保健服务。
产科
打造生育友好模式
全程关爱新生命旅程
“柔和的灯光、舒缓的音乐、专业导乐的陪伴,及时精准的无痛分娩……这不仅仅是一场分娩,更是一段被温柔呵护的生命旅程。”本月初,初为人父的市民阿峰(化名)在写给厦门市妇幼保健院集美院区产科的感谢信中,道出了无数家庭的共同心声。他笔下高效顺畅的流程、家庭化的产房环境,以及医护人员细致入微的关怀,正是该院产科“以家庭为核心、以产妇为中心”分娩友好模式的写照。
一站式服务
便捷温馨服务抚平产育焦虑
踏入集美院区产科,二楼早孕关爱门诊,产检、胎心监护、超声、抽血、结算、预约一气呵成,免去上下奔波的辛劳。从早孕建档、遗传咨询、高危筛查到用药指导、营养咨询、心理咨询,相关服务在区域内无缝衔接。药房就在一楼,结束检查取药后即可安心归家。这种“产前-产时-产后”的一站式设计,让孕育新生命的旅程从起点就充满舒适感。
多学科协同
为复杂妊娠架起“安全桥”
针对合并内外科疾病的复杂妊娠孕产妇,单一科室的局限性往往导致其面临“反复奔波”的困境。
一位风湿性关节炎孕妇孕前病情稳定停药,孕期因担心药物安全性而辗转于不同科室,病情复发,关节痛到无法行走,坐轮椅到市妇幼保健院求诊。产科团队凭借其在孕产专业领域的深厚知识储备,详尽阐释了孕期安全使用风湿免疫药物的范围,并与兄弟医院风湿科紧密合作,积极进行治疗干预。得益于这种跨学科的综合治疗模式,患者的病情得到了改善,并安心地在市妇幼保健院进行后续产检。
类似故事在合并内外科疾病等复杂妊娠孕产妇身上不断上演。这背后是市妇幼保健院产科团队对交叉学科的主动钻研,以及与兄弟医院血液科、肾内科、心内科、风湿科等建立的高效会诊机制,为广大孕产妇编织了一张坚实的多学科守护网。
攻坚危重症
让“不可能”成为新生的可能
疤痕妊娠如同孕育路上的“隐形炸弹”。市妇幼保健院专门开设“疤痕妊娠、胎盘植入多学科门诊”,屡屡为陷入绝望的家庭点燃希望。
一位孕妇做了试管婴儿,因孕囊紧贴前次剖宫产疤痕,外院建议流产,经市妇幼保健院多学科门诊评估确认可安全妊娠后,最终在严密护航下顺利分娩。另一位外地孕妇情况更为凶险——孕囊直接着床于疤痕处,胎盘植入风险极高。当地医院建议终止妊娠,她却抱定“即使切除子宫也要保住孩子”的决心奔赴厦门市妇幼保健院。产科团队严密监护,最终在孕33周成功实施剖宫产,不仅迎来健康婴儿,更全力保住了子宫。这些案例印证了该院产科在危重症领域的技术高度与责任担当。
精准洞察风险
于细微处守护生命转机
产科的高水平不仅体现在技术攻坚,更在于对潜在风险的敏锐捕捉与果断处置。一位孕产妇曾遭遇30周胎死宫内的不幸经历,此次妊娠又面临疤痕妊娠和胎盘植入的复杂情况。产科团队实施严密监护。在妊娠34周时,孕产妇报告胎动减少,胎心监护显示基线变异降低,尽管彩色多普勒超声血流监测结果正常,但医疗团队凭借丰富临床经验,敏锐觉察到胎儿宫内窘迫的可能性。持续监测未见好转,医疗团队迅速作出决策,深夜启动紧急剖宫产。输血科、麻醉科、ICU、新生儿科等科室严阵以待,手术顺利完成。事后细菌培养揪出元凶——李斯特菌感染。若非产科医生对细微征象的精准判断与当机立断,后果不堪设想。
“作为专科医院的医生,我们对于妊娠期疾病的管理会更加个性化、精细化,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将风险窗口提前。”产科行政副主任魏玮的话,道出了产科团队精湛的专业技术和严谨的工作态度。
从优化流程抚平焦虑,到多学科协作破解疑难;从勇闯危重症禁区,到及时觉察异样化解风险,产科以一站式服务链为经纬,以精湛技术和人文关怀为针脚,绣出了守护新生的温暖画卷。
新生儿科
打造“生命方舟”
救治高危早产儿
在厦门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每天都在上演着与生命极限的较量。这里不仅是厦门规模最大的新生儿救治中心,更是超早产儿和危重症新生儿的“生命方舟”。
从刷新纪录的22周+5天“掌心宝宝”,到依靠“终极神器”ECMO重获新生的危重患儿,再到覆盖“院前-院中-院后”的全周期守护体系,医护人员用精湛医术,为稚嫩的生命托起希望。
最小胎龄纪录
层层闯关挑战早产儿生存极限
2024年7月的一个深夜,胎龄仅22周5天、体重585克的小叮咚提前降临。出生时Apgar评分仅1分,全身青紫,无自主呼吸,复苏团队争分夺秒完成气管插管等紧急处置。这个体重约等于一瓶矿泉水、脑组织脆弱如“豆腐脑”的超早产儿,被迅速转入NICU高级暖箱。救治团队为小叮咚建立了至关重要的脐动静脉“生命通道”,并制定了精细的温和养护策略:集中操作减少刺激、严格脑保护、全程微量血检测、动态维持内环境稳定。
挑战接踵而至。呼吸衰竭需有创呼吸机支持长达85天;严重的喂养不耐受最终确诊为空回肠狭窄。面对极高的手术风险,新生儿科联合小儿外科实施腹腔镜下肠造瘘术及还纳术,术后精心调整喂养方案,克服胃食管反流、胆汁淤积等重重险关。历经200多个日夜的精细救治,小叮咚顺利出院,刷新福建省最小胎龄早产儿救治成功纪录。
“终极神器”发威
争分夺秒抢救心肺衰竭宝宝
宝宝团团(化名)的经历则是一场更为惊心动魄的生死竞速。因胎粪吸入综合征合并严重气胸,他出现了进行性加重的呼吸困难、新生儿休克和顽固性肺动脉高压,传统最大强度的呼吸循环支持宣告无效,生命危在旦夕。新生儿科团队迅速发起多学科联合会诊,专家一致判定:体外膜肺氧合(ECMO)是团团存活的唯一希望。
在新生儿科ECMO团队的高效协作下,一场与死神赛跑的抢救迅速展开。穿刺、置管、上机、转机操作一气呵成。当暗红的血液经膜肺氧合转为鲜红回输体内,团团的血氧饱和度迅速回升,转危为安。然而,ECMO成功转机仅是第一步。团队依托床旁重症超声精准评估心肺功能,动态调整治疗,3天后成功撤离ECMO,2天后又顺利撤下有创呼吸机。仅用一个月时间,命悬一线的团团便康复出院。
这是该院第二例新生儿ECMO救治,标志着其在危重新生儿顶尖救治技术上的重大突破,为更多心肺功能衰竭的宝宝点燃了生的希望。
全周期守护
舒适化医疗与智慧随访并进
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的守护远不止于病房内的生死救援,更延伸至孩子成长的每一步。依托“一院两区”布局,镇海院区以重症救治和超早产儿救治见长;而集美院区则开创性地打造了舒适化治疗新模式。这里拥有厦门市规模最大、岛外首家家庭化亲子病房,家长可24小时陪护,参与沐浴、床边照蓝光等照护,并与医生共同制定医疗决策,极大缓解分离焦虑。病房环境注重灯光、空间等细节,力求温馨。医护人员亲手编织的小帽子、手套等,更传递着浓浓温情。
针对高危儿(包括早产儿)出院后的特殊需求,医院构建了强大的“高危儿-早产儿随访门诊”体系。新生儿科联合神经康复、儿童保健、眼科、耳鼻喉科、药学等多学科专家组成“护航天团”,应用TIMP、贝利量表等国际金标工具进行动态评估,为发育迟缓、神经风险、视网膜病变等定制个性化康复方案。智能系统实现“出院即建档”,关键节点主动提醒,家长可指尖管理健康档案。体检、康复训练、家长课堂等在楼上楼下无缝衔接,线上线下咨询通道畅通,极大地方便了异地家庭。
该科行政副主任祝垚表示,未来,集美院区计划筹建母乳库、开展家庭化访视医疗服务,进一步延伸舒适化医疗的边界,为每一位高危新生儿筑牢全生命周期的健康基石。
声音
新生儿家属李先生:
“衷心感谢产科团队的专业与温情,也由衷赞赏这种以家庭为核心、以产妇为中心的分娩友好型模式,让我们的迎娃之路如此美好。”
产妇孙女士:
“在这里,无论是住院区还是待产产房区,医护人员都很暖心。我常想,他们在日复一日琐碎繁杂的工作中,依然能保持以这样的态度对待病人,工作素养和个人修养都是非常棒的!一直向朋友们推荐妇幼集美院区。必须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