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蕊
近日,厦门市商务局公布第二批现代商贸流通体系试点项目名单,象屿股份大宗商品供应链核心系统、国贸股份 “国贸云链?慧通+”物流业务中台等 13 个项目入选,至此试点项目总量达 36 个。
细看入选试点项目名单,可谓科技感十足、含“新”量满满:数字供应链管理平台、供应链金融服务系统、智能仓储基地、智能市场、智能检测中心……
这种“新”不仅是技术迭代,更是模式革新与生态重塑。例如建发、国贸、象屿等龙头企业通过数字化供应链平台重构行业逻辑,实现“大象转身”,夯实行业话语权;中小企业则以科技手段,挖掘新机遇、新场景,以新破局——例如朴朴借助前置仓数字化改造,快速切入即时零售赛道,厦门倍林通过智慧载具共享填补城乡配送短板,以“新”破局,为流通体系注入源源不断的鲜活动能。
流则通,通则兴。流通连接生产和消费、内贸和外贸、线上和线下,是经济的“筋络”和“血脉”。建设高效顺畅的流通体系,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必然要求。作为国家综合型流通战略支点城市和首批现代商贸流通体系试点城市,厦门正把握机遇,整合优势资源、集聚流通要素,提升产业韧性,从“大流通”的高度推动商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要素融合发展,畅通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筋络血脉”。
建设“大流通”体系,要有“大投入”“大基建”支撑。重点企业作为商贸流通领域的“压舱石”,其投资布局与业务拓展具有明显的示范带动作用,不仅能直接拉动基础设施建设、技术研发等相关领域发展,更能通过产业链上下游联动,快速整合资源、优化配置,提升全产业链流通价值和效率。所以,在事关全局的“大”环节,重点企业要挑大梁、扛重任,打通流通堵点,撬动行业杠杆。
在入选项目名单上,建发、国贸、象屿、特步、夏商等重点企业凭借技术资金等优势,“大手笔”打造产业级互联网平台,建设大型仓储配送园区等项目,不仅直接拉动区域与行业的基建与研发升级,更通过资源共享、服务输出等方式,帮助中小企业打破发展桎梏。比如,智慧跨境平台帮助中小企业实现一键报关,降低“出海”门槛;智慧冷链仓库,帮助中小企业降低冻品损耗,提升产品品质等。大企业搭台、中小企业聚力,这样的协同生态,将释放出“1+1>2”的乘数效应。
大流通建设离不开大数据赋能。降本增效是提升商贸流通竞争力的核心命题。传统粗放的流通模式,往往存在信息不对称、环节冗余、响应滞后等痛点,影响流通效率和质量。而以大数据为核心的数字化、智能化等科技手段,如同给流通体系装上“洞察市场的眼镜”与“精准决策的大脑”,让生产、销售、仓储、运输等各环节更可控、更高效、更精准,助力整个产业流通模式从“粗放低效”的形态向“精准高效”的现代化形态转型。
构建现代商贸流通体系,不仅是量的积累,更是质的飞跃。随着高效协同的大流通体系加速成型,这些项目的投入将转化为全产业链红利,推动经济“血脉”更畅通、辐射能级更强劲,为厦门努力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注入持续动能。
(作者单位:厦门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