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腊梅
培育和弘扬企业家精神是新时代经济实践和经济理论的重要内容。企业家精神是企业发展壮大的基础,是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关键,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精神力量。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企业家群体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力量,在实现共同富裕的征程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厦门加快建设共同富裕先行示范市,必须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鼓励企业家在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促进高质量就业、投身社会公益上发挥重要作用。
创新带动财富创造
企业家精神是激发民营经济创新活力的不竭源泉。创新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动力。据统计,厦门超70%发明专利源自企业,近九成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来自民企。
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升级。科技创新可以更好地让民营企业创新链和产业链无缝对接,促进新旧动能平稳接续转换,整合产业链上下游资源,形成创新合力,推动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为产业升级转型作出突出贡献。企业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不仅可以提升企业自身的竞争力,还能推动整个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方向发展。从宏观层面看,科技创新带来的产业升级带动了相关产业链的发展,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为实现共同富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管理创新提升企业效率。除了科技创新,管理创新也是企业家精神的重要体现。厦门的企业通过引入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方法,优化企业内部流程,实现资源的高效配置。企业的管理创新不仅能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还能降本增效、增加利润。企业效益的提升意味着有更多的资源用于扩大生产、增加员工收入以及进行社会再投资,进一步促进财富的创造与积累,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有力支撑。
模式创新拓展市场空间。企业家凭借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和创新精神,不断探索新的商业模式。在厦门的互联网和电商领域,不少企业通过创新商业模式,实现了快速发展。一些企业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打造个性化的电商服务平台,精准满足消费者需求。为广大消费者提供便捷服务的小程序打破了传统市场的局限,拓展了市场空间,创造出新的财富增长点。同时,新商业模式的兴起也带动了物流、金融等相关产业协同发展,为社会创造了更多财富和就业机会,有力推动了共同富裕。
创业实现价值共享
创业是鲜活的实践载体。创业不仅是经济活动的起点,更是企业家精神最鲜活的实践载体——它让抽象的精神特质转化为具体的市场行动,让敢闯敢试的勇气落地为实实在在的经营探索。创业充满风险与不确定性,众多企业家凭借这种精神,不断探索前行,推动企业成长,使创业成为企业家精神的生动诠释,加速实现共同富裕进程。
创业带动就业促进增收。作为中国最早设立的经济特区之一,厦门经济特区的开放包容环境,让企业家精神在这片土壤中生根发芽、茁壮成长。众多创业者怀揣梦想,在各个领域开展创业活动。无论是科技创业、文化创意创业还是传统服务业创业,都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例如,厦门的高科技园区,吸引了大量的软件工程师、设计师、运营人员等各类人才就业,为厦门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充足的人才保障。这些创业企业不仅能够帮助解决就业问题,还为员工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学习机会,使他们能够通过自身努力实现收入增长,共享经济发展成果。
公益助力三次分配
合理的财富分配有助于促进社会公平,推动社会的共同富裕。企业首要职责是创造价值、实现利润,并通过不断提高员工收入、增加员工福利,特别是增强一线员工的获得感、幸福感,让员工共享企业的发展成果。同时,企业要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积极回馈社会,投身公益事业。以陈嘉庚为代表的闽南企业家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他们厚植家国情怀,将企业发展与社会进步、民族振兴紧密联系在一起。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构建初次、再分配和第三次分配协调机制。第三次分配是社会力量自愿通过慈善捐赠等方式进行济困扶弱的行为,是对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的有益补充。
“共享”是五大新发展理念之一。第三次分配彰显了这种发展理念,体现了社会主义价值追求。企业家凭借敏锐市场洞察力与资源配置能力,将资本、技术、管理经验和高端人才精准导入欠发达地区和潜力区域,通过引进先进的技术和管理培育“造血”功能,创造就业岗位、创造发展平台、创造税收,让更多人通过勤奋劳动致富。企业家通过投资带动相关产业链发展,吸纳本地劳动力,提升居民收入水平,更带动相关配套服务业发展,实现区域经济的“造血式”发展,扭转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局面。同时,许多企业通过设立慈善基金、开展扶贫项目、支持教育和医疗事业、提供志愿服务等方式,在全面打赢脱贫攻坚、完善基层社会治理、推动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等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弘扬企业家精神,鼓励企业家积极投身公益事业,有助于缩小贫富差距,为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新时代新征程,培育弘扬企业家精神需立足新发展阶段,紧扣经济转型需求,引导企业家聚焦实体经济与科技创新。要贯彻新发展理念,鼓励企业家践行绿色发展、开放合作理念,在履行社会责任中实现价值升华。同时要加快融入新发展格局,支持企业家深耕内需市场、拓展国际视野,让企业家精神在时代浪潮中持续传承发扬,让更多企业良性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作者系集美大学诚毅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