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伟伟
走着走着路没了,目的地就在眼前却只能绕行,好好的地块“一尺未通、万丈闲置”……
“断头路”,被称为城市交通的“血栓”,不但干扰群众出行,也影响路网整体效益发挥。“断头路”的形成,有的是历史遗留的老问题,有的是在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但不管属于哪一类,都是事关百姓切身利益的民生问题。打通“断头路”,就是打通“民生路”。
民有所呼,政有所应。近年来,厦门在完善城市和农村路网交通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将打通“断头路”作为民生实事项目,下大力气畅通交通“微循环”。从2023年以来,全市累计打通“断头路”55条,不论是百姓出行,还是物流运输,都更加便利,有效缓解了群众“急难愁盼”的出行难题,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
同时也要看到,打通“断头路”,绝不是一个“冲锋”就能打赢的“歼灭战”,而是一场持续考验治理能力的“持久战”。“断头路”之所以是“顽疾”,就是因为它根深面广且容易反复。规划未统筹、用地有争议、资金没到位、协调不通畅……哪一个环节没处理好,原来的“断头路”就会一直“卡脖子”,新的“断头路”又成为“硬骨头”。(下转A02版)
(上接A01版)这项工作要想长期做好做到位,任务之艰、难度之大,可想而知。
回首特区发展史,从没有“畏难”二字!逢山开路、遇水架桥,这种迎难而上、攻坚克难的精气神,始终是推动厦门建设发展的“主流”“顶流”。接下来,我们要在取得现有成绩和经验的基础上,以科学统筹、制度保障和实干作风,持续打通“断头路”、 畅通“民生路”、铺就“幸福路”。
打通“断头路”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统筹推进。一方面要在规划上做好统筹,比如建设顺序、标准、配套,市区之间、部门之间,都要协调谋划;另一方面,在解难题上做好统筹:用地协商、资金保障、管线迁改等,先明确责任主体,“谁的孩子谁抱走”,涉及多头管理的,再进行专项研究统筹解决。总之要“十个指头弹钢琴”,善于统筹兼顾,把好事办好,把实事办实。
打通“断头路”要发挥制度的效力。近几年来,厦门在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中形成了一些好的制度和做法,一样可以用到“断头路”打通工程上。比如落实立项有项目督办机制,把控施工进度有“两化三单”工作法,遇到难题可以借助“项目之家”协调机制,等等,以好的制度提升工作效率、加快工作进度,早点儿补齐道路建设“欠账”。
打通“断头路”的进度,体现着为民办实事的力度。党员干部必须以“坐不住”的责任心和“等不得”的紧迫感实干快干,紧盯规划、征拆、施工等重点环节,倒排工期、挂图作战,以拼的锐气、赢的志气、实的作风,坚决把那些“难协调”“难完成”“难把控”的“硬骨头”啃下来,将打通一条条“断头路”作为扎实推进“奋力拼搏、奋勇争先”专项行动的实际成果。
路畅人和惠民生。打通“断头路”工程的意义远超改善交通本身,它不仅缩短群众出行距离,更拉近了群众的心。加快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让厦门更加舒适便利宜居,我们需要打通更多像“断头路”这样的民生“堵点”“痛点”,用“辛苦指数”换取群众的“幸福指数”“满意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