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孟美邑
在充满活力与创造力的现代生活中,我们致力于构建丰盈的人生图景。然而,持续的快节奏运转,有时会让我们暂时放缓感知的触角,那些习以为常的日常图景,也可能会悄然淡化我们最初的惊奇感。
哲学家海德格尔曾启发我们思考,在工具理性主导的现代性语境中,个体存在本身的价值与意义需要被持续地唤醒与关照。工业化进程在带来巨大便利的同时,其强调的实用性与效率,有时也可能让我们的感官在重复刺激中寻求舒适区,形成一种感知上的惯性。这种惯性的累积,可能会使我们暂时性地与内心深处的意义感产生微妙的距离。因此,如何主动激活感知的敏锐度,重新发现并确认个体在宏大世界中的独特价值与存在意义,成为现代人普遍关注的心灵课题。
廖泽楷的“山峦之间”系列摄影作品,正是对这一深刻命题展开的一场视觉探索与精神邀约。该展览系厦门市文艺发展专项资金扶持项目。
“山峦之间”的核心命题,在于邀请观者以壮阔的自然景观为媒介,开启一场重塑感知、重拾主体性的精神之旅。艺术家倡导一种主动的“抽离”——暂时告别习以为常的视角与思维定式,带着全新的目光重新审视自我、他者以及我们所栖居的世界,从而在平凡中重新发现非凡,在日常里铸就神圣。
这一理念与哲学家康德的“崇高论”形成精妙的呼应。康德认为,当我们面对那些超越日常经验尺度、蕴含巨大力量或无限性的自然景象时,内心会涌现出一种由敬畏与惊叹交织的独特体验。这种体验并非单纯的愉悦,而是一种深刻的精神震撼,它能瞬间将我们提升,让我们强烈感受到自身作为理性与道德主体的尊严。换言之,当我们勇敢地走出琐碎的日常框架,直面自然那令人屏息的磅礴力量时,理性会被激发去领悟某种无限性。这种领悟既让我们谦卑地认识到自身的有限,同时又在敬畏中唤醒精神的超越潜能——一种对人性尊严的深刻确认,一次对自我存在价值与能动性的重新锚定。崇高体验,正是主体性得以强化的精神熔炉。
廖泽楷在“山峦之间”中,巧妙运用了“日常赋魅”的艺术手法。他并非描绘奇观异景,而是引导观众在看似寻常的森林、山峦中,捕捉那闪烁的神圣微光。艺术家致力于将平凡的自然物转化为承载精神启示的“显圣物”,在观众的心理层面构筑一个充满灵性的神圣空间。其关键策略在于对“司空见惯”的风景进行精妙的“陌生化”处理。通过独特的构图(如将宏大的森林以一种极具压迫感的前景方式呈现)、尺度的把握(让观众在巨物面前产生渺小感)以及幽深内敛的色调运用,打破了观众的视觉惯性。这种处理方式温和而有力地“逼迫”观者重启感官的敏锐度,尝试以“初眼”般的纯净状态去重新感受环境。当浩渺的自然以其原始力量呈现在眼前,我们固有的认知框架被冲击、调整。画面传递出的那种沉静而深邃的“敬畏感”(而非恐惧),帮助观者暂时挣脱日常性的引力,回归到一种更为澄明、专注的“本真”感知状态。此刻,感知的主动权被重新交还到我们手中,一条通往强化自我意识、重建主体价值感的通道豁然开朗。
哲学家基尔克果曾提醒我们珍视精神的深度与质量,警惕在量化世界中迷失存在的本质。“山峦之间”提供了一条宝贵的实践路径,它如同一把钥匙,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内在宁静与精神提升的大门。这种主动的“抽离”,并非消极的逃避,而是哲学意义上积极的“精神返乡”——通过揭开熟悉世界的表层,重新暴露存在本身那永恒的惊奇与壮美。崇高体验,犹如一道照亮心灵的光束,能瞬间刺透庸常的迷雾,让个体在直面永恒与无限时,感受到灵魂的震颤与前所未有的清醒。它帮助我们柔化认知的边界,获得心灵的弹性与感知的自由;它滋养我们对抗现代生活可能带来的疏离感,在自然的浩瀚怀抱中,清晰地确认自身存在的独特坐标与意义。
正如现象学大师梅洛-庞蒂所洞见:“我们观看风景,不仅仅是为了占有它的表象,更是为了唤醒沉睡的灵魂。”“山峦之间”正是这样一次邀请:邀请观众在日常的行走中驻足,仰望山峦,俯察内心,于平凡的一刻铸造永恒的神圣时间,在自然的崇高回响中,重新听见自己灵魂深处最清晰有力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