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叶胜伟
跨国家书——侨批,原是百年前华侨漂泊异乡的个体记述,记录着游子背井离乡的辛酸、对亲人的思念、对故土的眷恋。这些充满个性化的自主言说,漂洋过海,鱼传尺素,再历经时间的淘洗,从私密的家庭絮语变成历史记述。
然而,历史记述不会自动转换成历史记忆,时间不是天然的转换剂。如果历史记述尘封,不再被今人提起;如果它们与我们的思想远离,不再有持续稳定的价值观输出,历史记述难以成为历史记忆。
所幸,在全球化浪潮下,华侨的开拓奋斗史被重新启封,侨批的历史价值被重新定义;侨批于个体叙事中所蕴含的价值观:家国情怀、舍生取义、尊祖敬宗、善事父母、朴实守信、克勤克俭、回馈家乡……被归纳为华侨精神,与当今中国社会的主流价值观相契合。在新的历史时期,华侨的历史记述由此完成性质转换,成为重要的历史记忆。
历史记忆是个人与集体认同的关键。法国著名文学家马塞尔·普鲁斯特在《追忆似水年华》中认为“我们就是我们所记得的一切”。侨批中所展现的华侨记忆,与华侨的认同紧密相连——清末民初是族群认同的记忆,在抗日战争期间是国家认同的记忆,体现的都是海内外中国人血脉相连的共同体意识。
侨批的独特性在于其多维价值:作为文献,它是华侨记忆,承担着华侨历史的记忆传承,是研究华侨史的原始档案;作为跨越时代的文化符号,它蕴含着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思想,是“全人类共同价值”的一部分;作为情感载体,它是情感共鸣的放大器,能够引发人类的普遍情感共鸣。世界记忆工程国际咨询委员会委员露希安娜·杜兰蒂曾感慨道:“我来自加拿大,加拿大也是移民国家,我特别能理解侨批作为移民联系母国与移民国之间关系的纽带作用。它是跨越文化、跨越国界的人类共同文化行为,特别有意义。”
侨批的三重属性——历史信息、人类共同价值、情感,共同推动侨批从个人记述、家庭记忆、族群记忆,一步步上升为国家记忆,最终跻身《世界记忆遗产》名录,成为全人类共享的精神财富。
但是,记忆与遗忘始终是一体两面。韩裔德国哲学家韩炳哲指出:“遗忘是记忆的必然阴影。”历史记忆要对抗遗忘、摆脱失忆的困境,需要多种方式来建构。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认为,记忆的“保持和遗忘是时间的函数”。时间现象学上有第一记忆、第二记忆与第三记忆的概念。第一记忆是刚刚过去的原始印象,即“对目前正在流逝且被如实感知的时间物体”的记忆。第二记忆是“对已消失但能回想起来的时间物体”的再记忆、重新记忆,是一种激活的记忆。第三记忆是在人类生命之外记录和保存人类的感知与回忆的“持留”,是外在化的物质性记忆,如纪念馆、纪念碑、书籍、影像资料、云盘等。外化的记忆是人类大脑的延伸,具有复制精确、提取简便、传播高效的特点,也是构建历史记忆的重要途径。
致公党厦门市委员会和思明区侨联出版的《侨批记忆》一书,正是这种外在化的物质性记忆。该书以“有形的记忆之所”——位于厦门鹭江道的侨批展厅为依托,以侨批中的爱国情怀、乡土情结、孝悌德行、家风文化为重点,整理归并展厅8期展陈内容,并提供重点侨批展品的历史背景、解读侨批展品的关键信息、讲述侨批背后的故事。这种“以文释物”的编纂逻辑,让实物概览转换成更有深度的文本阅读,方便读者在字里行间理解侨批,加深记忆。
今日为保存记忆所做的一切,终将成为未来记忆的一部分。《侨批记忆》的出版,既是对抗遗忘的文本留存,也是历史传承的记忆接力。《侨批记忆》的编著者、出版者为抵御时间侵蚀,将散落的个体记忆编织为系统的历史图景。他们为记忆历史、扩大历史记忆做出的努力,未来也将被历史所记忆。这或许正是历史记忆丰富延展后的深刻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