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6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厦门日报

坚守“复旦中山”标准 守护“家门口”的健康

日期:08-18
字号:
版面:第A08版:健康新闻       上一篇    下一篇

  

  

  

  

  

  

  

  文/本报记者 许舒昕 通讯员 洪于蕙 黄婷婷 钟怡 图/复旦中山厦门医院 提供

  中国医师节来临之际,复旦中山厦门医院也迎来了建院八周年。这家扎根鹭岛的全国首家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单位,以别具一格的温暖形式共庆医师节和院庆日:鼓励医务人员在收到患者感谢信后,提笔回信患者;同时邀请康复患者写信分享战胜疾病的经历,帮助其他患者增强信心。

  “写信告诉你”医患互动,是医院党委为弘扬医德医风,开展主题为“为人群服务,做暖心医者”的文化建设年系列活动之一。近期,这所“家门口的上海医院”动作频频:面向全院征集医务人员行为准则、党员干部带头“患”位思考体验就医流程、职工学堂、技能竞赛……每一项活动,都是该院在厦传承“复旦中山”文化基因、先进技术和管理理念的生动缩影,也是医德医风教育的重要实践。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一封封信笺背后的故事,探寻这家三甲公立医院在福建省患者满意度调查中蝉联6年全市综合医院第一的奥秘。

  

  

  福建首例

  “生物导弹”围剿骨髓瘤

  

  林女士患上多发性骨髓瘤,常规治疗手段用尽,疗效始终不理想。去年在复旦中山厦门医院,血液科执行副主任、生物治疗中心生物治疗科副主任魏征专家团队为她实施CAR-T细胞治疗——这是福建省首例回输抗BCMA CAR-T细胞的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病例。

  2023年,林女士确诊多发性骨髓瘤,这是一种恶性肿瘤,最终可能会导致器官或组织损伤。她接受靶向药物联合治疗等多种方式,却都疗效不佳。由于携带胚系抑癌基因突变且有多肿瘤家族史,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也“行不通”,否则后续患白血病等肿瘤的风险较大。

  像林女士这种复发难治性患者,治疗面临着极大挑战。去年,魏征专家团队组织多学科联合诊疗,依托该院获批成立的厦门市生物治疗重点实验室,为林女士制定了周密的CAR-T细胞治疗计划。这是一种新型免疫治疗的精准靶向疗法,先采集患者血液,分离出可攻击肿瘤的免疫细胞(T细胞),再对这些细胞进行基因改造,安装专门识别癌细胞的“导航系统”(CAR),最后把这些“升级版”的免疫细胞培养后重新输回患者体内。这就像大量“生物导弹”,可以精准、强力杀伤肿瘤细胞,进行“地毯式清瘤”。去年10月,林女士完成治疗后,病情快速得到了缓解,而且在近一年的随访观察中未接受任何后续治疗,目前仍维持病情完全缓解状态。

  魏征表示,CAR-T细胞可长期在体内存续,实现长期抗肿瘤效应,带来长期缓解甚至临床治愈的希望。随着复旦中山厦门医院在厦率先设立生物治疗中心,并获批成立厦门市生物治疗重点实验室,CAR-T细胞治疗等生物治疗将为更多疑难疾病患者开创医疗新路。

  

  

  患者来信

  

  尊敬的魏主任:

  亲友们听说我母亲得了重病,第一句话就问:“是到上海还是哪里治疗?”得知我们不出厦门就取得这么好的治疗效果,都觉得不可思议。是您和您的团队,让我们免去了长途奔波的劳累和不便,就近就能得到高水平的诊疗服务。

  如今,母亲各项指标稳定,行动和常人无异。这些变化,对我们家来说是沉甸甸的幸福。希望未来有更多先进技术落地厦门,让更多患者像我母亲一样,在“家门口”就能战胜病魔、重获新生。

  

  患者家属陈先生

  

  

  医生回信

  

  陈先生:

  得知您母亲已经恢复到正常的生活状态,病情也得到了长期稳定的控制,相信在未来一段时间,疾病不会再对生活造成影响,我由衷地感到高兴。

  作为半个厦门人,我一直希望能把国际、国内最先进的治疗手段带回家乡。能在厦门帮助您母亲摆脱疾病、恢复健康,对我来说是莫大的欣慰和成就,这也是我当年从福建考到上海求学多年,最想实现的人生价值——让家乡人受益于前沿医学的力量。

  魏征

  

  

  

  多学科联手

  破解“重度贫血谜案”

  

  两年来,王女士深陷重度贫血“迷雾”,辗转多家医院求治。输血、补铁、激素……一轮轮治疗下来,病情反复发作,却始终找不到病因。去年3月,王女士听说在厦门也能看上海名医,抱着一丝希望来到复旦中山厦门医院。血液科专家邹善华从其繁杂的病历资料中梳理关键信息,敏锐指出病根不在血液系统,而在消化道,尤其要警惕问题是否出在普通胃肠镜难以抵达的小肠盲区。

  随后,知名消化内镜专家、综合内镜治疗平台顾问姚礼庆教授接诊了王女士,分析认为患者可能存在小肠血管畸形或肿瘤,当即协调复旦中山厦门医院副院长、消化科专家蒋炜,孙达龙副主任医师团队联合诊治。果然,增强CT检查显示,患者小肠有结节!于是,消化科专家团队联动内镜中心专家团队,为林女士实施小肠镜检查。

  由于患者贫血严重,身体状况不佳,加之小肠冗长褶皱多,小肠镜镜头推进需格外谨慎。内镜中心何杰医师凭借丰富经验,成功对病变组织进行活检,“贫血谜案”终于揭晓——小肠间质瘤。检查时,医生用金属夹在小肠病变处定位,也为后续手术提供有利条件。

  小肠间质瘤是一种潜在恶性的消化道肿瘤,可侵犯黏膜或血管,引发出血,必须尽快手术。然而,肿瘤紧邻肠系膜血管,手术风险高,稍有不慎就可能引发大出血;且患者长期贫血,手术耐受性差。普外科执行主任汪学非专家团队经全面评估,决定实施“腹腔镜辅助小肠切除术”,通过钥匙孔大小的切口精准切除肿瘤,最大限度减少创伤。

  术后,王女士很快重获健康。从血液科的敏锐判断,到消化科与内镜中心联动精准的诊断,再到普外科的精细手术,回顾这段历程,王女士感叹:“这些医生就像‘北极星’,当我身处黑暗迷茫之际,是他们温暖而坚定的光芒,指引我重返健康之路。”

  

  患者来信

  

  尊敬的复旦中山厦门医院专家:

  两年来我辗转求医,本要到外地另寻医缘,后来抱着试试看的心情挂上贵院专家号,血液科邹善华教授“铁口直断”为消化道问题;内镜中心姚礼庆教授见我体乏无力,搀扶我前往消化科门诊诊治;消化科蒋炜教授、孙达龙专家、李铿医师及内镜中心何杰医师联合,高效锁定小肠肿物,普外科汪学非专家放弃休息时间为我手术,医护团队精心照护,让我术后一周气色就恢复如初。

  能在“家门口的上海医院”享有高水平的精准诊疗,深感幸运、心怀感恩。

  患者王女士

  

  

  

  医生回信

  

  王女士:

  看到您从反复贫血、四处求医,到如今恢复健康、绽放笑容,这不仅是我们普外科团队的喜悦,也是复旦中山厦门医院多学科医护团队共同努力的成果。

  您信中提到的“辗转奔波”经历,让我们更加坚定:从上海来到厦门建设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就是要让百姓在“家门口”就能看大病、看难病、看好病、好看病。这,正是我们的初心和使命。我们也将继续努力,让优质医疗资源跨越地域界限,让复旦中山厦门医院成为福建人“家门口的上海医院”。

  汪学非

  

  

  

  

  “三管齐下”创新疗法

  挽救晚期肠癌患者

  

  今年4月,年仅38岁的郑先生因腹胀到复旦中山厦门医院肿瘤内科就诊,经检查确诊为横结肠腺癌,癌细胞已扩散到肝脏、骨头、腹腔和盆腔,同时还查出甲状腺癌,情况非常危急。

  肿瘤内科立即牵头开展恶性肿瘤多学科联合门诊(MDT),多学科专家认为当务之急是先解决最致命的肠癌,建议尽快抗肿瘤治疗并完善基因检测。基因检测发现,患者肠癌属于难治型,还带有罕见的KRAS G12C基因突变,而目前还未有获批于应用在结直肠癌的KRAS G12C靶向药。尽管如此,该院医生仍没有放弃,按照治疗指南,在化疗基础上加入抗血管生成药物。可是肿瘤异常顽固,仍在活跃生长。

  面对肿瘤的“疯狂反扑”,多学科团队再次为患者进行会诊。在肿瘤内科主任刘天舒教授的指导下,肿瘤内科执行副主任申锋专家团队联合普外科、放射诊断科、放射治疗科等多学科团队,为郑先生制定了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引入国际前沿突破疗法——联合采用针对KRAS G12C突变的靶向药以及专门阻断肿瘤生长信号的抗EGFR靶向药,并进行化疗。该治疗需要精细调整剂量,既要打击肿瘤,又要避免伤害正常组织器官。经过短短4个周期的治疗,郑先生的肿瘤明显缩小,肿瘤标志物指标持续下降,且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

  肿瘤内科执行副主任申锋介绍,郑先生的肠癌属于比较少见的基因突变类型。“三管齐下”的个性化治疗方案给这类患者提供了新选择,而精准检测是找到治疗突破口的关键。

  肿瘤内科主治医师林彧夫表示,肿瘤患者的治疗就像“闯关”,关关难过关关过。“闯关”过程中,像郑先生这样保持乐观心态尤为重要,希望他能长期维持病情稳定,保持积极心态,享受高质量生活。

  

  患者写给病友的信

  

  亲爱的病友们:

  我今年才38岁,被确诊为癌症且已扩散到多种器官组织时,内心难以接受。那段日子,我反复告诉自己——开心是一天,不开心也是一天,既然如此,不如乐观面对。后来事实证明,情绪的调整对治疗有很大的帮助。

  经人介绍,我来到复旦中山厦门医院就诊。第一次见到肿瘤内科专家团队时,他们的专业、沉稳让我放下了大半恐惧。他们告诉我,疾病通过规范治疗和全程管理,仍能获得长期稳定的生活状态,我的心情瞬间轻松了许多。

  医院多学科专家会诊,为我量身定制了精准的治疗方案。我也咨询了北京、上海大医院的多位专家,给出的方案几乎一致,于是我坚定地选择了“家门口的上海医院”。从5月开始治疗,到现在肿瘤明显缩小,我又能正常外出、恢复日常生活。

  我想对大家说——癌症并不可怕,只要相信医生、积极配合、坚持治疗,就有希望迎来转机。愿我的经历,能带给你们一些勇气和力量。

  郑先生

  

  

  

  声音

  

  孙益红(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副院长、复旦中山厦门医院院长):复旦中山厦门医院的发展,离不开各级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离不开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的全心付出和沪厦“复旦中山人”的无私奉献。未来,我们将继续紧扣国家战略和发展需求,落实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十大功能定位,锚定“同质化”目标,打造医教研协同发展“新高地”,开创医疗服务“新范式”,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高品质的健康需求,为健康中国建设贡献“复旦中山”力量。

  

  张博恒(复旦中山厦门医院党委书记):作为全国首家揭牌的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单位,复旦中山厦门医院始终坚持党建引领,秉承“一切为了病人”的复旦中山精神,推动党建业务深融互促,与服务群众同频共振,打造有传承、有创新、有温度的“复旦中山厦门”文化,持续擦亮“家门口的上海医院”这张名片,提升人民群众的健康获得感、幸福感和满意度。

  

  

  

  数说成绩

  

  复旦中山厦门医院党委副书记、执行院长周建军介绍,八年砥砺奋进,医院先行先试探索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以“同质化”创新管理,持续将上海总部人才、技术、品牌等优质医疗资源落地厦门,推动医教研协同快速发展,让本地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有“复旦中山”优质医疗服务和品质。

  ■全国首家揭牌的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单位;

  ■87项创新技术填补了厦门乃至福建医疗领域空白;

  ■代表医院诊疗病例的技术难度及收治疑难重症的能力指标CMI值位列厦门三级综合医院首位;

  ■拥有5个省级临床重点专科、1个市级临床重点专科;3个市级重点实验室;

  ■成立17家名医工作室,占比全市最多;

  ■获批3个省市级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福建省腹部肿瘤精准诊疗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厦门市恶性肿瘤综合治疗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厦门市影像医学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获批各级各类科研项目400余项,科研经费达8200余万元;

  ■获批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全力建设复旦大学附属医院;

  ■在福建省患者满意度调查中,蝉联6年全市综合医院第一;

  ■患者群体已覆盖包括港澳台在内的34个省市自治区,市外患者占比超过40%。

  

  

  

  

  

  记者手记

  

  

  “暖心密码”是制胜法宝

  

  

  继去年推出“患”位思考主题活动,邀请媒体记者体验就医流程并“找茬”之后,今年,复旦中山厦门医院党委再推暖心举措:鼓励医生拿起纸笔,给患者回信。这看似“复古”的举动,却蕴含着医院在提升医疗服务质量上“动真格”的决心。

  翻阅这一封封跨越鹭江与黄浦江的信笺,我们触摸到的不仅是前沿的技术,更是医患之间流淌的真诚与温度;亦是该院深耕“创新、关爱——家门口的上海医院”党建品牌的内涵体现。

  技术精湛是立院之本。该院精准填补本地87项技术空白的硬实力,将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的“金字招牌”擦得锃亮,让疑难重症患者无需远赴他乡,在“家门口”便能获得与上海同质化的优质诊疗。

  人文关怀是暖心之魂。魏征医生信中“让家乡人受益”的心愿,王女士眼中“北极星”般的指引,郑先生鼓舞病友的乐观分享,都指向同一个核心——将对“病”的精准施治,升华为对“人”的全面关怀。“为人群服务,做暖心医者”的文化理念深深融入每一位沪厦“复旦中山人”的血脉,成为他们日常诊疗中的每一个温暖细节、每一次用心服务。

  技术赋能,人文铸魂。复旦中山厦门医院以实实在在的行动证明,真正的“高质量医疗”是尖端技术与人文温度的双向奔赴,是让患者在治愈疾病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尊重、关怀和希望。相信这正是该院蝉联全市综合医院六年患者满意度榜首的“暖心密码”,也是献给中国医师节和建院八周年最动人的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