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王元晖
昨天中午12时,厦门海域正式开渔!全市724艘渔船发动引擎,从岛内外的多个点位出发,劈波斩浪开启新一轮“耕海”征程。
几个小时后,第一批抢得先机的渔船将“第一网”海鲜运回港口码头,吸引了不少前来抢鲜的商贩和市民。
渔民准备充足
争相撒下“第一网”
尽管经过了前期长时间紧锣密鼓的准备,但在开渔的前一刻,欧厝渔民老王一家四口还是仔细检查船上网具及船舶定位系统的使用情况,在出发前的最后10分钟,他们在船顶拉开黑色的遮阳布,一切准备就绪。在这个岛外有名的渔村,打鱼是一个重要职业,“夫妻船”“父子船”“兄弟船”比比皆是。
同样的场景,出现在我市最大的传统渔村琼头的避风坞。“早在开渔前的10来天,我们的码头就呈现出繁忙的景象,大家忙着为开渔做好准备。”琼头社区副主任林皇亮说。
时针指向12时,渔民们站在船头,迫不及待地想在第一时间撒下“第一网”。
出发!出发!
汽笛齐鸣,百舸争流。一幅幅向着希望进发的动人画面铺展开来。
在欧厝码头,渔民们启动引擎,满怀丰收的期待驶向久违的广袤大海。在琼头避风坞,原本簇拥在一起的渔船快速散开,从高空俯瞰,开渔渔船群呈现明显的“三角”形状,定格在蓝天碧海中。
在厦门高崎渔港,闽厦渔90288船等大型捕捞船备冰出航,庞大的船体鸣着汽笛,带着船员们一起前往闽南渔场开展捕捞作业——十几名船工,在海上劳作的同时,将较长时间吃住在船上,因而渔船也准备了丰富的生活物资。
为维护开渔后我市海上正常生产秩序,市海洋发展局牵头组织港口、海事、海警、航保等多家涉海单位和六个区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在开渔的第一声号令鸣响时,就分四个方向全海域开展伏休开渔暨涉海旅游联合执法宣传行动。
市民商贩翘首以盼
守着港口买海鲜
随着一声声归航的鸣笛声,昨天傍晚的琼头格外热闹,18时以后,仅仅40多分钟,就有十余艘渔船靠泊在港池旁。早就守候在这里的商贩们,“追”着渔民交易“第一网”海鲜,还有上百名趁着周末前来“抢鲜”的普通市民,看起来“心急如焚”,也有一些网红主播,把手机架在港池边拍视频。
天气有些热,讨价还价声此起彼伏,但每个人脸上都笑意满满。
其实,早在昨天下午3点半,琼头就迎来了第一艘载着“第一网”海鲜回来的渔船——由于该船所携带的网具少,船主老林只捕获了数十只香头鱼。可他却格外高兴:“今年的‘第一’,是我的了!”
3个半月的休渔,也是厦门的大海休养生息的关键时期。这段时间休整带来的一个明显结果,无疑是海水中明显增加的渔获物。
渔民们欣喜地说,青脚蟹、兰花蟹、黄翅鱼、香头鱼、红花蟹、三眼蟹、梭子蟹、章鱼、鱿鱼、带鱼、巴浪鱼、金线鱼、大黄鱼等,都是当下盛产的海产品,肥硕的它们,马上就要成市民餐桌上的“常客”。据透露,每年开渔后,翔安区欧厝、琼头,海沧区鳌冠,集美区杏林的渔港码头,都会有不少舢板船捕捞归来后,直接将渔获物在码头上售卖,但由于潮汐变化,每天渔船到岸的时间并不固定。而前往闽南渔场捕捞的大型远洋渔船,大约20天到一个月后才能回港——与较长周期相对应的,是其可能带回的大批量深海渔获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