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阅读习惯是从小人书开始的。
20世纪70年代的乡村,小人书,也就是连环画,是孩子们最喜欢的读物。有图画、有故事,画面人物生动,故事文字精简生动,最适合识字不多的小孩,要不怎么叫小人书呢?
小人书虽小,但在当时也是稀罕物,多数时候只能在小伙伴之间借来借去传阅。我很盼望着去外婆家,就是因为外婆家离大街很近,大街上有专门租阅小人书的店。小人书的封面密密麻麻地贴在墙上,有编号,想租哪一本就指给店员,让店员帮着找。租金一分、两分、三分都有,视小人书的厚薄、品相、热门程度而定。好看的连环画一本难求,有钱也不一定租得到,被别人租走了,就只能坐在那儿眼巴巴地等!
每次到镇上外婆家,我就攥着那几分零花钱,一头扎进小人书的世界里,流连忘返。我曾闹过一次笑话,看见一本名为《新人》的小人书,兴奋地对店员说我要租。在我们家乡,大家都称新娘子为“新人”,我喜欢看有婚礼和新娘子场景的小人书,结果这本小人书从头翻到尾都没见着新娘子的踪影,文字内容更是完全看不懂,真是扫兴极了!长大后,我才懂得“新人”之意,真是好笑得很。
二姐得了镇上租书店的启示,和邻居小伙伴谋划着要在我们村也摆一个租书摊。二姐给在县城工作的大姐写信,要大姐给我们买些最热门的小人书。信寄出后,我们每天到车站迎候一天一班的县城客车,终于等到从县城开会回来的熟人,扬起手里一大袋小人书朝我们微笑。二姐和她的伙伴们马上行动,把大姐捎回来的小人书和大家手上的小人书凑在一起,总共二三十本,贴上“1分”“2分”“3分”的标签,在村里人最多的村道边就地摆开了租书摊。
新出现的租书摊很快便吸引了村里的小孩过来看新鲜、凑热闹,可真正租阅的人寥寥无几。对于大多数乡村孩子,哪怕一分钱也不是小钱,谁也舍不得花在租阅小人书上。自然,二姐和她伙伴们的租书摊没能开下去。
慢慢长大,小人书也渐渐地淡出了我的生活,我开始看大本的书了。家里的小人书经过一次又一次搬家,越来越少,只剩下当年我最心爱的一套《红楼梦》(如图),那些手绘的小人书仅剩了几本,真是遗憾。
要说阅读,现在的小孩是真幸福,各种儿童读物五彩缤纷,印刷精美、内容有趣的绘本更是多不胜数。但想起拥有小人书的旧时光、那些与小人书有关的回忆,我依然感觉十分美好,这样有趣又美好的旧时光,又岂是三言两语能说得完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