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6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厦门日报

扫码缴费“套路多”

日期:08-14
字号:
版面:第A05版:都市新闻       上一篇    下一篇

  本报记者 薛尧 实习生 李慧

  停车缴费页面暗藏“消费陷阱”,市民误点广告后,被强制开通套餐并扣费……近日,有市民拨打本报热线968820反映,他在集美滨水小区停车场缴费时,因点击了支付页面弹出的广告,被开通了移动套餐,扣费25元。

  为何缴费页面会出现此类广告?该由谁来管理?记者对此展开调查走访。

  

  事件

  点击广告输入电话 收到短信被扣25元

  刘先生家住集美滨水小区附近,有时会将车停至滨水小区停车场。他说,5月18日,他在滨水小区停车场缴费时,扫码后跳转页面弹出了广告,其中3处明确显示“微信支付停车费可用5元优惠券”,“我当时想着试一试,就点了进去,按照提示输入了电话号码,结果立刻收到了移动公司的短信,告知我开通了移动套餐,被扣了25元。”刘先生告诉记者,事发后,他第一时间拨打移动客服电话,经过沟通,移动方面将扣除的25元转换成刘先生的手机话费。7月27日,刘先生再次来到该停车场,缴费时发现缴费页面的广告依然存在。

  刘先生表示,他将情况反映给停车场物业,对方却称该广告是由微信平台负责管理。尽管管理方告知在微信上关闭此类广告的方法,但他并不认可,“我专门咨询微信客服,对方明确表示支付页面的广告由商户自主控制。”

  

  调查

  扫缴费码就弹广告 一不小心就会点错

  8月12日晚,记者来到滨水小区停车场。现场测试后发现,扫码跳转到支付页面后,确实会出现刘先生所说的“领券得优惠”的广告。随后,记者致电滨水小区物业,相关工作人员陈先生告诉记者,他们已接到刘先生的投诉,经核实,该广告管理方属于微信平台,并不属于物业。此后,记者致电微信支付客服电话,但一直未接通人工服务。

  采访过程中,不少市民表示都有过类似遭遇。市民吴先生说,在湖滨西路附近一停车场扫码付费时,曾遇到弹窗广告,上面的优惠信息眼花缭乱,稍不留意就点到了广告。

  “出停车场就图个快捷、高效,结果扫了缴费码之后,弹窗广告一下就弹出来了。” 市民郝先生告诉记者,有一次在中华街道附近一停车场缴费时,支付页面弹出多个广告窗口,关闭广告的按钮设计得很小,一不小心就会点错,进入到广告页面。“点击退出键,就直接退出了整个支付流程,得重新扫码,很耽误时间。”

  

  说法

  广告误导消费 消费者可依法维权

  北京盈科(厦门)律师事务所律师许东表示,从刘先生的经历来看,涉事广告以“微信支付停车费可用5元优惠券”为幌子,诱导用户开通移动套餐并扣费,这种行为明显构成虚假宣传和消费误导,相关责任方需依法承担民事赔偿责任。物业作为停车场管理方和缴费二维码提供者,即便不是广告主,若无法证明对该广告不知情,就负有对缴费页面广告的审核管理义务,未能履行这一义务则存在过错,作为停车场管理方未能有效管理缴费页面广告,未保障消费者在缴费过程中的合理权益,需承担相应责任。微信作为支付平台,虽有权在页面添加广告,但必须严格遵守法律规定,确保广告内容真实,不得欺骗、误导消费者。若广告存在虚假信息,或未按要求设置关闭功能,均属违规行为。

  许东特别提醒,消费者若遇到此类情况,应先留存广告截图、交易记录等证据,与涉事方协商处理;协商不成可向市场监管部门、消费者协会投诉,也可通过司法诉讼途径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鹭江茶桌仔

  让缴费页面回归便捷安全

  ●薛尧

  停车缴费页面的“优惠广告”沦为扣费 “陷阱”,物业与微信平台均难辞其咎。更需警惕的是,这类问题可能引发连锁反应——干扰路口交通。

  车主遇广告弹窗时,需额外花时间辨别、关闭,甚至误操作,导致车辆滞留,高峰时段则会影响通行效率,埋下安全隐患。

  物业作为停车场管理方,理应对缴费流程合规性负责。广告出现在其合作的支付页面,却以 “平台管理”为由推脱责任,显然未尽审核监管之责,是对车主权益的漠视。微信平台作为支付通道提供者,未建立有效审核机制,难辞其咎。

  物业与平台追求商业利益无可厚非,但不能越过侵害消费者权益红线,也不能触碰公共交通秩序的底线。规范透明的支付环境,是对消费者的基本尊重,是企业长远发展的根基,也是保障交通顺畅的隐形助力。唯有双方厘清责任、协同治理,才能让缴费页面回归便捷安全,使停车场出口及周边道路更加畅通有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