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辉
侄子阿喆捏着印着金色校徽的通知书,在客厅转了三圈。“爸,南京哎,我查过,飞过去才两小时。”他指尖点着手机地图,紫金山那块在屏幕上亮闪闪的。这孩子打小在厦门长大,从幼儿园到高中,校门离家最远也不过三站路。如今攥着心仪大学的录取通知书,被他心心念念的计算机专业录取,阿喆的眼睛亮得像星星。
“我订了下周的机票,准备先去玄武湖逛逛,再熟悉熟悉校园,当然重点是学校后门的小吃街。”阿喆拖出箱子,往里头塞着准备带去学校的东西。看着他那兴奋的模样,我忽然想起多年前的自己和弟弟。
三十年前,我接到本地大专的录取通知书,从县城坐上班车,母亲塞了些零钱给我,嘱咐我“到了打电话”,两个多小时,我就到了学校。二十多年前,我的弟弟、阿喆的爸爸从福安去厦门念大专,坐的是长途客车,辗转五个多小时,校门朝哪开都不知道,只能跟着人流往前走。
“爸,你咋不提前去学校看看?”阿喆拿着南京地铁图,一边研究一边问他爸爸。他爸爸笑道:“那时候农村孩子哪有闲钱?一张车票钱能顶好多顿饭呢。”
送阿喆去机场的路上,他一路念叨着,说到了南京要去老城墙拍照,去看颐和路的梧桐。“拍了校园的照片,记得发到咱家微信群。”他爸爸这么提醒他。机场安检口前,他回头对爸爸说:“老爸,再见!回来给你带盐水鸭。”阳光照在脸上,十八岁的少年,眼里的远方清楚得很。
我和弟弟相视一笑,忽然有些感慨:所谓远方,从来不是距离,是我们当年想都不敢想的,能提前摸到未来的那份勇气。很快,微信群就收到了阿喆发的图片。舷窗外的云层像堆起来的棉花山,配着一行字:“南京,我来了。”看着这张图片,我的心里竟有些感动,恍惚间好像看见那个少年,拖着大大的行李箱,朝着心里向往的远方奔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