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7
星期五
当前报纸名称:厦门日报

十一岁的暑假

日期:08-13
字号:
版面:第A08版:城市副刊       上一篇    下一篇

  郑梦如

  1961年7月,我11岁,父亲带我到溪塔供销点过暑假。这是山区供销点,只有父亲一个人。晚上,我躺在床上,不时能听到山上传来锣鼓和竹筒的敲击声和吆喝声,父亲说那是在“赶山猪”。我问:“怎样赶?”父亲说:“明晚你到草寮住一夜就知道了。”

  第二天天黑,水源叔带我到他家后山的草寮住了一宿。我躺在草席上,水源叔给我讲:“地瓜种下两个月,山猪就来撬,白天它们不敢来,都是晚上来,所以要赶山猪,一般要赶两个多月呢。”水源叔叫我先睡,草寮蚊子多,他为我点上艾草驱蚊。水源叔一会儿敲鼓,一会儿打锣,一会儿敲竹筒,一会儿吆喝……我睡了醒,醒了睡,一觉睡到第二天近中午。父亲告诉我:“水源叔怕你睡不着,后半夜没有敲锣吆喝,结果,山猪把地瓜撬了。”我跑到山上一看,靠树林的两垄地瓜被山猪撬得一塌糊涂……山里人是多么朴实啊!

  供销点门口有条小溪,我想下去游泳。父亲说,这里的溪水很凉,游不得。我不信,脱掉衣服跳进水里,溪水果然冰凉,我赶快爬上岸……溪里有很多鱼,我向父亲要来钳子,讨根大头针弯成鱼钩,又找水源婶扯了一段纳鞋底的线做鱼线,再到溪边砍了一根细竹竿做钓竿。钓竿做好,我去地里挖了蚯蚓,便到溪边钓鱼。溪里鱼儿不少,可每当鱼儿咬钩我提竿时,鱼儿便逃脱了,我连呼可惜。父亲告诉我,大头针弯成的鱼钩没有“倒刺”,上钩的鱼儿自然会脱钩。我只能尽量往岸边甩竿,鱼儿三分之一落在岸上被我抓住,三分之二落在水里逃走。半天,我钓了一斤多溪鱼。

  公路边有不少朽木,下过雷阵雨后,木头上长了不少黑黑的蘑菇。父亲说,那是好吃的黑木耳,于是,我每天去摘。我把大朵的黑木耳采下,小朵的留着继续长。每天,我都能采一斤多黑木耳,吃怕了,父亲就把采来的黑木耳晒成木耳干。

  迎着晨曦,父亲领我踏着满是露水的小路,来到牛姆林。这里古树参天,空气清新。“看,红菇!”父亲喊。我定睛一看,前面一棵大树下有一簇深红色的野菇。“那里也有!”父亲又指着另一个方向。我问:“你怎么知道的?”父亲说:“看树,红菇一般长在阔叶树下,不长在松树、杉树等针叶树下。”接着,父亲教我认识柯树、栎树、桦树等阔叶树,我们采到不少红菇。

  走过沟坡,树林下尽是菇的世界,红的、黄的、白的、褐的、黑的、灰的……高的有一尺多,矮的不到一寸;有的如扫把,有的如小伞,有的如花,有的如笔尖,有的如鸡冠……父亲教我认识梨菇、松菇、麻西菇、扫帚菇、香菇、鸡肉丝菇等。为什么这里有这么多野菇呢?父亲告诉我,牛姆林里腐蚀质多,夏天气温高雨水多,适宜野菇生长。

  晚上,供销点常有村民来敲门,父亲总是打开小窗,温和地说“以后早点来”,然后,卖给酱油、盐等。我说父亲:“你一天工作十几个小时呀!”父亲反问我:“山区群众白天要干活,晚上才有时间来买东西。你能不卖给人家?”村民都对父亲很好,每回伐木场放露天电影,村民都会提前帮父亲摆好椅子;早上开门,门口也常摆放着不知谁送的一块南瓜、几个地瓜……

  下雨天,供销点就更热闹了,村民们聚在这里交流信息:哪里有金线莲,哪里有“石冻”,别的村有人打死一只500多斤重的山猪,野毛栗成熟了……我听得如痴如醉!

  八月底,我带一大袋晒干的菇,坐着载木头的便车回到了家里,一同带回的,还有我在溪塔一个多月里耳闻目睹的神奇故事和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