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抒
清晨的第一缕阳光还未爬上窗台,口腔里那股熟悉的干涩与微苦就准时苏醒——这是我退休十多年来,每天早晨雷打不动的“开场白”。直到今天,才让我读懂十年前那位老医生淡然话语里藏着的生命智慧,那是对身体自然规律最朴素的尊重。
记得那是2015年初春,中山公园南门有一场便民活动。我在一位老医生的前面坐下,对她说:“大夫,我退休后每天早上嘴干舌苦,您能给我开点药吗?”老医生认真地听我说完,指着自己的嘴角比画:“人老了,肌肉松弛,夜里睡觉嘴巴闭不紧,口水蒸发多了,早上醒来自然又干又苦,这是正常现象,不用吃药。”她的话语轻松,却让我犯了嘀咕:明明是难受的“病”,怎么就成了正常?不甘心的我又找到了另一位医生。那医生看了看我的舌苔,号了脉,为我开了一副“清热泻火、疏肝利胆”的方子。我按方抓药煎服,药汤苦涩,喝了半月,清晨醒来嘴巴依旧干得发黏,舌根那点苦味固执地不肯散去。
此后十年,我再没为这事踏进医院。每天清晨醒来,必是口干舌苦,我也习以为常了。我让老伴留意我夜里睡着后的状况,果然,侧卧时嘴角会不自觉地张开一道缝,醒来时枕头边常留着淡淡的口水印;夜里开空调后,第二天口干得更厉害。那天那位老医生说的话,确实是中肯的。老年人面部肌肉松弛,导致睡眠时张口呼吸,属于生理机能的自然衰退,口干舌苦就是身体发出的“状态提示”,而非“病理警报”。医学上把这类随年龄增长出现的生理现象称为“生理性老化”,区别于需要药物干预的“病理性改变”,这正是当年那位老医生强调“正常现象”的理论依据。
再翻看当年那张中药方子时,我终于明白,不是中医的药不对症,而是我把身体的自然变化当成了必须消灭的“病灶”,就像树到了秋天会落叶,人老了,肌肉会松弛、腺体分泌会变化。“正常现象”四个字,藏着对身体规律的尊重——有些不适,不必对抗,只需接纳和适应。
如今早起,我会先喝杯温水润喉。口干舌苦依旧在,但我心里的疙瘩早已解开。原来健康的智慧,不仅在于治病救人,更在于学会分辨哪些是岁月的馈赠,哪些才是真正的警报?那位老医生的一句话,用十年时光教会我:身体有着强大的适应能力,与身体和解——理解它的变化、顺应它的规律,有时比吃药更重要。这种和解,不是消极妥协,而是建立在对生命规律认知基础上的理性选择,是历经岁月沉淀后与自己身体达成的默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