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7
星期五
当前报纸名称:厦门日报

“拂晓”结缘一生情

日期:08-13
字号:
版面:第A08版:城市副刊       上一篇    下一篇

  单晓樱

  1996年2月10日,是父亲单斐和母亲李欣的金婚纪念日。为此,父亲花了大量时间,精心整理了内容相同的金婚纪念影集,分别送给我们四个孩子。

  翻开这本纪念影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张拍摄于1946年2月10日、已褪色的结婚照(图2)。身着新四军军服的父母亲依偎在一起,幸福地微笑着,父亲一手搭着母亲的肩,母亲眉眼低垂、面露羞涩。而另一张老照片(图1)则是1945年父母亲在洪泽湖畔半城师政治部的合影,两个充满朝气的新四军战士那时已深深地相爱了。这两张老照片都是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四师联络部长任伯生用缴获的日军照相机拍的。两张老照片真实地记录了战争年代我们父辈的情感世界和一段美好的回忆。

  父母亲结缘,与“拂晓”二字有着密切关连。抗战时期,新四军四师官兵都知道彭雪枫师长有“三宝”——拂晓剧团、《拂晓报》,还有一个骑兵团。当时,母亲是拂晓剧团的骨干演员,而爱好京剧的父亲不仅是《拂晓报》的编辑,还是拂晓剧团的业余演员。

  1942年,母亲由四师抗大毕业来到拂晓剧团,成了剧团的“金嗓子”,在歌舞剧《农村曲》、古装剧《李闯王》,以及自编节目《良女劝母》等剧目中饰演重要角色,享有“盖淮北”的美名,深深地吸引了父亲的目光。在一次军民联欢时,父亲唱了一曲《萧何月下追韩信》,底气十足的京腔京韵博得满场喝采,也获得了母亲的好感。

  一次演出前,父亲给母亲写了一张纸条。演出结束后,两人见了面,父亲向母亲表达了爱慕之情。此后,身为《拂晓报》党支部委员的父亲与身为拂晓剧团党支部委员的母亲开始了恋爱,共同的理想和追求浇灌着他们的爱情之花。当时条件艰苦,年长母亲7岁的父亲会拿出稿费,向乡亲们买鸡,炖了给母亲吃,真是浪漫又贴心。

  1946年初,组织批准了父母亲的结婚报告,并送了一床红格土布做的被子和床单表示祝贺,战友们用稻草为他们编了一床厚实的床垫。2月10日,新四军四师的领导和战友们在江苏淮安的一户人家大厅里为这对“拂晓战友”举办了简朴而热闹的婚礼。四师联络部长任伯生特地带来缴获的日军照相机,为父母亲拍了这张具有纪念意义的结婚照。

  1946年底,国民党反动派向我军大举进攻,形势严峻,怀孕的母亲与部分战友向东北转移。1947年3月,母亲生下哥哥单晓斐,而父亲则随华东军区第三野战军转战前线。这一别就是两年,重逢后,父亲和母亲又一起南下到了福建。

  从枪林弹雨、硝烟弥漫中一路走来,父母亲这对革命伴侣,始终心心相印、共同奋进。他们信念坚定,携手面对坎坷,勤奋工作,离休后也不闲着,积极为新四军历史研究和关爱下一代贡献力量,正是“志同道合‘拂晓’兵,相濡以沫一生情”!

  每当翻开父母亲的金婚纪念影集,看到这两张老照片,我都会想起战争年代父母亲的美好感情,更加怀念已离开我们的父亲。在我的心中,父母亲的爱情虽然没有花前月下的浪漫,然而情感的纯洁与忠贞,却令人敬佩和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