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元福
9月23日晚,国家艺术基金2024年度大型舞台剧和作品创作资助项目——莆仙戏《蔡襄》在莆仙大剧院盛大首演。这部由福建省莆仙戏剧院有限公司(莆田市莆仙戏非遗保护传承中心)精心创排的新编历史剧,凭借扣人心弦的剧情、演员们精湛的表演以及深刻的文化内涵,赢得了现场观众的热烈反响与广泛赞誉。
这部剧以北宋庆历新政为宏大背景,通过六幕戏加尾声的精巧架构,将一代谏官蔡襄在政治旋涡中的艰难抉择与内心的人性挣扎徐徐铺展,让我们得以与历史深度对话,真切感受到一代谏官蔡襄身上那股“敢谏、敢断、敢退”的强大精神力量。
《蔡襄》的叙事结构别具匠心。精致的舞美与逼真的道具,将“品墨—设局—劝茶—拜见—朋党—写疏”这六幕戏巧妙勾勒成六幅韵味十足的宋代工笔画,生动逼真地刻画出大宋朝野间的纷争与权谋,为观众呈上了一场美轮美奂的视听盛宴。品墨环节,蔡襄初试政见,展现出对改革的初步思考;设局一幕,反派势力妄图捣毁新政,将矛盾冲突推向高潮;劝茶之时,蔡襄暂收锋芒,尽显政治智慧;拜见场景,寄望师台,饱含着对理想的执着追求;朋党之争,激发重重矛盾,让局势愈发复杂;写疏一幕,蔡襄挺身而出,展现出无畏的担当。这六幕戏层层递进,细腻地勾勒出蔡襄在“整饬吏治”与“朋党之祸”的双重夹缝中艰难前行的身影。
而贯穿全剧的“墨味”“茶味”“人情味”三味,更是构成了这部剧的灵魂脉络。蔡襄以墨味忠谏宋仁宗,面对皇威赫赫,他毫不畏惧,不做阿谀奉承之态,敢于借“飞白书”针砭时弊,全力推动新政实施,淋漓尽致地展现出士大夫的风骨与担当。他以茶味巧妙暗示欧阳修,冲泡茶叶的过程恰似抒发政见。过早倒茶,茶味淡薄,如同仓促行动,效果往往不佳;过晚倒茶,茶汤苦涩,又如错过时机,后果不堪设想,其中隐喻着深刻的政治智慧与醇厚的人格品格。在面对人情与职责的冲突时,蔡襄毅然决然地弃人情味,弹劾晏殊。行为上,他铁面无私,毫不留情;内心却饱受情感煎熬,痛苦万分。但最终,他选择了“纠察官邪,肃正纲纪”的谏官职责,将公义置于私恩之上,做一个以天下为己任、不徇私情的“国士”,充分展现了宋代士大夫的“名节”观和群体自觉。
蔡襄的形象之所以如此动人,恰恰在于他的“不完美”。作为清官,他并非一味刚直,不像欧阳修那般锋芒毕露。面对夏原团伙的反扑,欧阳修直书《朋党论》,自喻君子之党,却触怒仁宗,最终被贬官出京。蔡襄也并非圆滑世故、为一己私利狼狈为奸之徒,如夏原之流,借攻击新政来保全自身私利。他是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努力寻找平衡点的智者。他的理想深深根植于传统的儒家思想,是宋代儒家士大夫的典范代表。他积极支持庆历新政,在范仲淹、富弼等改革派因“朋党”之嫌遭受攻击时,他蔑视权势,以一篇《四贤一不肖诗》,高度赞扬改革派、讥讽保守派,震动京师,展现出对政治清明的执着追求。
然而,蔡襄并非空想家或激进的理想主义者。他对北宋中期的政治现实有着清醒而深刻的认识。目睹新政因触动权贵利益而迅速失败,他深切体会到改革的复杂性与艰巨性,明白理想蓝图若脱离政治现实,操之过急只会适得其反。因此,他虽然坚守原则,但在战略上懂得灵活周旋,不似欧阳修那般锋芒毕露。这种务实的态度,使他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得以生存下来,并持续发挥重要作用。面对庆历新政的潮起潮落,他既不盲目附和激进派,也不像晏殊那样明哲保身,而是选择了一条更为艰难的道路——以退为进。这种退,并非懦弱的表现,而是为了积蓄更大的力量;这种退,也并非放弃,而是为了更有效地前行。
莆仙戏剧院为了演好《蔡襄》,可谓精锐尽出。吴清华院长亲自饰演蔡襄,承担了绝大部分剧情的表演任务,特别是长时间无对手戏的演唱,难度之大可想而知,但他凭借精湛的演技,将蔡襄的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黄艳艳副院长饰演葛氏,把蔡夫人这一人物形象演绎得十分丰满,让观众看到了蔡襄背后的家庭支持与情感牵挂。老戏骨康斌将晏殊的明哲保身雕琢得淋漓尽致,让观众对这个角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最令人动容的是剧中蔡襄对“忠诚”的重新定义。正如剧院所介绍的那样,在皇权至上的时代,他敢于提出“真正的忠诚,未必是附和,而可能是牺牲个人声名,为时代扫清障碍”。这种超越时代的政治智慧,在今天看来依然振聋发聩。当大多数人将权力地位视为成功的唯一标准时,蔡襄却用他的选择告诉我们:真正的功成,不在于朝堂之争的胜负,而在于离开权力旋涡后仍能为民铺路搭桥的担当。与《蔡襄》对话,观众们最大的感受是,当理想遭遇现实,当原则面对人情,蔡襄的痛苦与挣扎,让我们深刻认识到任何改革都不是简单的对错之争,而是在各种力量的博弈中寻找最大公约数。这种对历史与人性的深刻洞察,使得《蔡襄》超越了普通的历史剧,成为一部探讨永恒人性困境的哲思剧。
作为莆仙戏的新编作品,《蔡襄》在传承与创新之间找到了绝佳的平衡点。它既保留了传统戏曲的独特韵味,让观众感受到莆仙戏的古老魅力;又注入了现代戏剧的叙事节奏,使剧情更加紧凑、引人入胜。既展现了莆仙地方戏曲的独特魅力,又实现了与当代观众的情感共鸣,让不同年龄段的观众都能从中找到共鸣点。这种成功的探索,为传统戏曲的现代化转型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范本。
走出剧场,蔡襄的身影依然在脑海中久久挥之不去。在改革进入深水区的今天,我们更需要蔡襄这样的智慧与担当——既不盲目冒进,也不故步自封,而是在坚守原则的同时懂得审时度势,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不忘务实精神。这或许就是《蔡襄》留给当代观众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墨痕如铁,书写着历史的沧桑;茶香若魂,启迪着未来的方向。《蔡襄》不仅让我们重温了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更让我们思考如何在当下的时代洪流中,做一个有智慧、有担当的“改革者”。这或许就是这部剧最大的现实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