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其文化价值具有复合性与层叠性。“当前保护工作的重点,关键在于从‘梳理’到‘实践’的系统性推进。”沙龙上,莆田学院城乡规划博士黄林生表示。
他建议,从政史、经济、社会、科教文化、人文地理五大方面,全面梳理莆田历史文化门类,形成莆田文化矩阵,串联多元文化主题,凝练莆田历史文化的内核,构建莆田文脉立体结构。加快编制《莆田市历史文化价值体系》,建立遗存分布图与信息总表,形成网络化、体系化的历史文化空间格局。
针对莆田文化自身的连续性、完整性,以及保护传承过程中的整体性和系统性,黄林生认为,要健全市域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的关键技术和评价标准,推动莆田全域历史文化资源数字建档,构建历史文化总体格局。建立多维度、可量化的价值评估体系(如年代、艺术、科学价值等),并设定传承风险指标(如自然风化、人为干预等)。借助VR/MR、三维可视化等技术复原历史场景,纳入城市信息模型(CIM)平台,服务文旅与学术研究。
他提出,应构建“价值+遗存”协同保护机制,整合名城、街区、文保单位三级体系,实现跨部门协同管理。通过数字平台整合资源、监测与审批数据,提升治理效能。建议制定地方专项法律规范或修缮参考范式,出台《莆田市历史建筑修缮图则》,从工艺、修缮、改善等不同层级对历史建筑进行保护性干预。
此外,要注重活化利用,将历史文化资源转化为数字资产,建设集中化数字平台,推动遗产教育进课堂、进社区,与中小学研学实践与社团活动相结合,提升全民遗产保护意识。结合国家文物主题游径建设规划的契机,对重点空间进行活化打造,串联相关文化遗产主题,重点打造两三条精品线路,如妈祖信俗文化主题游径,提升莆田文化影响力与旅游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