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是历史的‘活化石’,是传承莆阳文脉的核心载体。保护好、传承好历史文化遗产是莆田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塑造发展新优势的关键抓手。”沙龙上,市文化和旅游局三级调研员蔡明贤如是说。
蔡明贤介绍,莆田文物资源丰富,现有不可移动文物1503处,可移动文物19769件(套)。近年来,市文旅局按照“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工作要求,从政策构建、资源普查、本体修缮、活态传承四个维度发力,推动千年古城焕发新生。
蔡明贤说,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实施意见》等系列政策文件,构建全链条工作机制,形成“市级统筹、部门联动、全域覆盖”的制度保障格局,织密文化遗产“保护网络”,守护名城的“根与魂”。
摸清家底是保护的基础。蔡明贤透露,在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中,我市高位谋划、系统推进,目前已累计完成实地调查1905处,不仅对“三普”已登记的1471处文物实现100%复查,而且新发现登记了434处文物,新发现比例达22.78%,位居全省前列。
激活“古老建筑”,推动遗产“活起来”,是文物保护的关键环节。蔡明贤说,文物修缮严格遵循“不改变文物原状”和“最小干预”原则。近五年来,市级财政安排专项经费1000多万元,并通过向上争取和撬动社会资本,累计投入1.2亿多元用于重点文物修缮、安防消防工程及考古调查,完成了8处国保、55处省保、123处市保的维修及相关安全工程。
“保护既要留住‘形’,更要传承‘神’。”蔡明贤介绍,我市创新“保护+”模式,实现“文化传承+公共服务”“遗产保护+产业发展”“文物利用+艺术创作”“红色资源+思政教育”四个融合,让文物真正“活”在当下。如将元妙观三清殿转型为莆阳书房与非遗传习所,在古谯楼、翁氏民居打造文创中心,将多处古厝辟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家风馆。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是一项长期系统性工程,只有起点,没有终点。蔡明贤表示,下一步,市文旅局将高标准完成文物普查,建立动态数据库;构建全链条保护体系;加强专业人才培育;筑牢文物安全底线;推动文博场所提质升级,策划红色旅游线路,举办品牌文化活动,让保护成果惠及更多群众,为千年古城持续注入新的文化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