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是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进审计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征程中,市审计局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审计工作的重要论述,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工作中心,创新开展“揭示一个共性问题、提出一条有价值的审计建议、促进一个领域(行业)治理改革”的“三个一”活动,建章立制促进审计研究贯穿项目实施全过程,搭建活动平台提升审计干部研究能力,为审计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与效能,护航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据统计,自“三个一”活动开展以来,市审计局在木兰溪流域治理、国有资产管理、社会民生领域等方面形成15项课题成果,不仅获得市委审计委员会的充分认可,相关做法还在全省审计系统作经验交流。2024年,该局荣获全国审计机关先进集体的殊荣。
健全机制:夯实审计研究基础
市审计局通过建立健全一系列机制,为“三个一”活动的开展筑牢根基。
共性问题联动研究机制发挥了“攥指成拳”的重要作用。该局各业务科室对往年审计查出的问题进行汇总分析,各审计组将这些共性问题纳入实施方案,在审计过程中,及时向主办业务科室反馈新情况、新问题。主办业务科室进一步研判分析,形成由主办科室牵头、多个审计组共同研究的工作模式,有效提升了审计的深度和广度。
突出问题定期会商机制确保重大问题及时解决。市审计局建立“一周一会商一汇总、两周一交流一通报”的项目推进机制,分管领导每周至少一次到审计现场,组织讨论,研究解决办法。局领导每两周召开一次碰头会,对审计发现的重点情况进行集体研判,为审深审透提供有力指导。
重要信息协同研究机制是提升审计成果运用的有效途径。今年初,市审计局完成了2022年至2024年全市养老保险基金审计。经“初审—再审—初核—再核”多科室协同研究,对发现的问题进行研判,有针对性地提出审计建议,把好从审计监督跟进到民生保障的“最后一公里”。
此外,研究成果运用激励机制也为审计研究提供了保障和动力,确保了审计成果的高质量和有效运用。
全程贯穿:提升审计工作质效
紧盯审前、审中、审后三个阶段6个重点环节,市审计局将研究型审计贯穿项目实施全过程。
审前,加强立项研究和调查研究。在制定年度项目计划时,及时对接了解审计署、省审计厅的立项情况,把握今年市委市政府的重点工作,广泛听取各方意见,确保年度的项目计划重点更突出、结构更合理、覆盖面更广。同时,加强审前调查研究,为精准制定审计实施方案奠定基础。去年,市审计局围绕市委市政府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工作,以及该项目在改善流域生态环境、推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重要性,谋划实施了木兰溪流域治理工程项目推进实施情况专题审计,最终形成高质量的审计研究成果。
审中,加强项目流程管理和审计方法研究。建立审计项目时限管理机制,倒排工期,明确各阶段完成时限,确保项目有序推进。在审计方法上,大力推进大数据审计,组织数据审计人员对财政一体化数据进行分析,关联分析市直87家一级预算单位财政财务数据,涉及数据量500多万条,汇总疑点300多条,有效提高了审计效率和精准度。荔城区审计局研究的地理信息技术审计方法,还在全省多个自然资源资产审计项目中得到运用。
审后,加强审计成果研究和整改研究。重新修订问题线索移送办法,审计问题线索移送成效逐年提高。同时,强化审计整改,在全省率先出台建立健全审计查出问题整改长效机制的八条措施、重大事项督察督办办法、审计整改督促检查工作管理办法等5项长效机制,建立整改责任链条,督促相关单位建章立制,堵塞漏洞,取得了良好的整改效果。
搭建平台:培养审计研究人才
打铁必须自身硬。市审计局加强设定研究课题、组织师徒结对、创建交流载体等,助力审计干部提升研究能力,锻造高素质专业化审计干部队伍。
9月17日,市审计局举办第七期“党建+审计”业务主题沙龙活动。围绕以高质量审计服务助推工伤保险和生育支持政策提能增效,审计系统干部和业务骨干、有关部门领导围坐在一起,谈体会、拓思路、解疑惑。这样的审计业务主题沙龙平台,不仅推进审计研究和审计实践相结合,也为审计干部提供了交流学习和总结提升的机会。
针对干部队伍新老交替期面临业务断层的问题,全市审计机关施行“师带徒、徒助师”干部互帮工程,24名审计业务骨干与35名年轻干部结成师徒关系。优秀审计基因代代传承,年轻干部在审计理念、方法等方面得到了快速提升。今年2月,该局召开了师徒结对成果交流会,并对结对成果进行排名评比,营造互学互助的良好氛围。
此外,该局还搭建起项目总结复盘交流平台,对2023年至2025年的93个项目进行全面复盘总结交流,提炼可复制可推广的审计方法。在此基础上,举办全市审计项目复盘总结交流会,激发了干部的研究热情和创新思维。
审计工作使命光荣、责任重大。莆田市审计局党组成员、总审计师陈炜华表示,下一步,该局将深化“三个一”活动,以机制创新为支撑、以能力提升为抓手,推动审计监督与整改效能深度融合,为莆田建设绿色高质量发展先行市提供更坚实的审计保障。
全媒体记者 吴琪娜 通讯员 郑碧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