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4日晚,2025莆田市足球联赛第二场半决赛在市体育中心开踢,秀屿代表队对阵仙游代表队。三江公证处主任郑芳芳和郭涵涵两位公证员来到现场,对现场抽奖环节进行监督。
近年来,涵江区司法局立足司法行政职能,紧紧围绕“法治为民”,指导三江公证处不断创新,让公证服务从“纸面”走进“心坎”。从海外侨胞到两岸台胞,从身边群众到企业发展,一项项举措,把法治的温度送到百姓眼前。
■“线上办+海外帮”双线服务
纾解侨胞跨境公证难题
今年2月,清晨的马德里,微信群“叮咚”一响,屏幕刷满了大拇指。西班牙福建福莆仙同乡会会长陈海兴奋地发来消息:“人在西班牙,当天就能出证,比我飞回来还快!”
他的喜悦源自三江公证处推行的远程视频公证。过去需要5到10天的流程,如今3到5天就能办好。只要点开电脑,就能完成声明、委托等手续。
侨胞的“烦心事”,公证员记在心上。10个海外社团的微信群里,公证员成了“在线顾问”。遗产继承、学历证明,只要留言,很快就能收到专业回复。
而在家乡,三江公证处还挂牌了“侨胞公证服务中心”,一站式办理出生、学历、遗产等事项;对老人侨眷,还能预约上门。
“有家乡的公证处撑腰,我们在海外更安心,回家投资也更有底气。”澳大利亚莆田商会会长戴秉凡的话,道出了许多侨胞的心声。跨越山海的“云公证”,拉近了侨胞与家乡的距离。
■“台胞室+快通道”双轨并行
搭建两岸法治连心纽带
5月28日中午1时许,三江公证处的工作人员还在忙碌着。他们正为匆匆赶来办理4份探亲公证的台胞吴女士提供延时服务暖心举措,让她成功赶上下午回台北的航班。接过公证书的那一刻,吴女士满是感动,“没想到下班时间还能办,更没想到当天就能拿证!”
为了让台胞少跑腿,三江公证处开设了“台胞接待室”,实行“首接负责制”,专人全程跟进。遇到复杂问题,就请台办、台联一起开会解决。
情感,有时跨越铁窗。今年8月,公证员陈志良为服刑台胞办理委托公证,完成后把证书寄到家属手里。电话那头传来一句简短的“谢谢”,却让他心头一暖:“法律无情人有情,两岸血浓于水。”
一纸公证书,不只是手续,更是一条条紧密的两岸纽带。
■“上门办+容缺办”双措并举
推动公证服务贴近民心
“我这身子动不了,要不是他们上门,公证怕是办不成了。”卧病在床的张大爷眼眶湿润。
渐冻症患者林女士、中风瘫痪的老人……对这些特殊群体,三江公证处推行“绿色通道”,把服务送上门。
不仅如此,公证处还实行“容缺受理”。主要材料齐全就能先办,剩下的材料补齐即可。加上“最多跑一次”的流程优化,办证速度提升三成。
“以前怕材料不齐要来回跑,现在一次就能搞定。”这是群众对变化最直接的评价。
■“公证+治理”双向融合
助力社会治理提档升级
去年5月的一个午后,涵江某村安置房分配现场。公证员在大屏幕前监督摇号,村民们围坐一圈,安静等待结果。随着号码一个个被念出,秩序井然。老林感叹:“有公证员在,大家心里更踏实。”
在矛盾纠纷化解中,公证也越来越“出镜”。“公证+调解”模式,让30多起家事、劳资纠纷妥善化解。
在企业发展上,公证员成了“法律顾问”,为重大合同签订、知识产权保护“把关”。在法院,公证员协助送达、取证、执行,让法官轻松不少,群众也省心。
微信群里的点赞、公证大厅里的灯光、病床前的泪水、分房现场的秩序……这些场景,见证了公证服务的温度。 全媒体记者 蔡晨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