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2
星期日
当前报纸名称:湄洲日报

浅说民间吉语“三元五桂”

日期:09-14
字号:
版面:第A2版:书香       上一篇    下一篇

  □陈锦

  旧时,本地民间家庭举行婚庆时,常在家门前或洞房门顶,悬挂一对分别书有“三元五桂”和“百子千孙”的灯笼。

  这是一对对仗非常工整的吉语联句,不但写在灯笼上,也写在对联上,不但用于婚庆,也为传统建房之“上脊”(上梁)、葬礼等的“四句”(一种在典礼、仪式上使用的韵句赞辞)所引用。

  上句之“三元”者,其传统解释不但有大小“三元”之谓,有时也特指殿试的前三名(即状元、榜眼和探花)。其“小三元”指童生(未考取秀才的读书人)在县试、府试和院试(省级学政主持的考试)中连续夺魁者,“大三元”则指“三元及第”,即在乡试(省级会考)、会试(由礼部主持的会考)和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的考试)中连读中得解元、会元和状元者。而“三元五桂”之“三元”,应指“大三元”;“五桂”者,其字面含义可解释为家族中有五人考上进士(古代雅称“登进士第”为“折桂”),形容家族科甲鼎盛。所以,吉语之“三元五桂”就是祈愿家族或子孙后裔书香不绝,科甲连绵(学霸层出不穷)。

  下句“百子千孙”含义明了。而令人不解的是,看似是“百子千孙”天造地设妙对的“三元五桂”,却不为现代成语词典所收录,也未见在古代典籍中运用。这又是为什么呢?

  原来,“三元五桂”是地方性的民间吉语,传统上仅在莆仙地区、闽南地区及台湾部分地区的民间使用。由于流传地域的局限,加上没有为具有普遍影响力的书籍所引用或推介,因而不为其他地域的人群所知闻,也就未能进化为普遍运用的传统汉语成语。

  这句民间吉语形成于何时已无从稽考,但必定是民间读书人所撰,并且可以确认系变化于汉语成语之“三槐五桂”。其“三槐”即“三公”(古代最高的官职官衔。如周朝以司马、司徒和司空为“三公”),代指家族中位高权重者众,家世显贵。而民间吉语易“三槐”为“三元”,实质上就是从平民家庭的角度,祈愿子孙后裔崇文尚教并通过科考登第成为新贵。所以,这也是吉语民间性的一种体现。

  假设它形成于莆仙民间的话,必定跟“龙眼干”的方言雅称“桂元”有关:

  其一,“桂元”与“解元”同音。现代汉语以“桂圆”作为龙眼别称规范文字表达,并泛指鲜果与干果。莆仙方言则不然,首先是以“桂元”为“桂圆”,其次是“桂元”专指干果(龙眼干),并体现为雅称和商品名(口语则直称“龙眼干”)。这“桂元”与“解元”的方言读音完全相同,前者可以天衣无缝地谐音后者。

  其次,龙眼干的等级是以个体大小为依据核定的,本地一般以“三”为龙眼干的最高等级,又俗称“浮头三”,这正好暗合考试获得魁首名次之“三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