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2
星期日
当前报纸名称:湄洲日报

在文字的漩涡中迷失与找寻

日期:09-14
字号:
版面:第A2版:书香       上一篇    下一篇

  □伍月

  费尔南多·佩索阿出生于葡萄牙里斯本,是著名的诗人、散文家和哲学家。《不安之书》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完整作品,而是佩索阿在不同时期写下的数百篇片段、随想、哲思和诗歌的集合。

  佩索阿极度敏感,仿佛拥有一种特殊的天赋,能够洞察常人难以察觉的细微情感。他用“每一朵花的灵魂”和“每一只鸟唱出的旋律”去写作,以近乎神经质的敏锐捕捉生活中的每一个瞬间和细节。在《不安之书》中,他将现代人内心深处的怅惘、焦虑、恍惚与喜悦,编织进文字里。

  《不安之书》中的“不安”,是一种深层的存在性不适,是对生存本身的陌生感与疏离感。佩索阿常常以“我”作为叙述主体,但这个“我”并非固定,而是一个不断变化、持续分裂的自我。他时而是疲惫的办公室职员,在单调工作中挣扎;时而是孤独的诗人,在夜深人静时沉思;时而是冷漠的旁观者,对世间万物保持着距离。这种身份的多重性,使《不安之书》呈现出独特的叙事风格。

  佩索阿在书中不断叩问自己和读者:“我刚刚重读了这些我在清醒时写下的文字,这种清醒只能在纸上留存。我拷问自己:这是什么?这有什么用处?当我感觉时,我是谁?当我活着时,内心的什么死去了?”他探讨自我认同的边界,质疑“我”是真实实体、虚幻泡影,还是被社会、记忆与想象塑造的幻象。过去的“我”与当下的“我”如何连接?那些被遗忘的“我”的碎片,是否仍在潜意识中影响着当下的选择与感知?

  阅读《不安之书》,读者会被卷入一个由无数个“我”构成的漩涡,迷失方向,却不愿自拔。因为总能在某个“我”身上,从某段文字中,触碰到自己也曾有却未曾言说的心境和情绪。

  尽管佩索阿写作的年代距今近百年,但他的语言绝不陈旧,甚至预言了当代年轻人的某种精神状态。“当我仍在工作时,一想到黑暗中不用工作,我就感到欢欣,因为黑暗意味着夜晚,夜晚意味着回家、睡觉以及自由。当灯光亮起,将黑暗从偌大的办公室驱走,我们在夜晚开始继续做白天的工作,我感到一种荒诞的宽慰,像一种属于别人的记忆。我平静地记着账,仿佛睡前看书一样。”他描述了对工作与自由的矛盾感受,这正是现代人内心“不安”情绪的体现。当代年轻人既渴望工作带来的保障,又恐惧其吞噬生活本质;既以麻木应对异化,又向往自我的自由。他们用“打工人”“螺丝钉”等标签自嘲,通过抽离情感来缓解工作与意义的割裂感。因为假装自己只是扮演“打工人”“螺丝钉”或其他某个角色,而非真实投入生命,才能获得“一种荒诞的宽慰”。

  《不安之书》的价值不仅在于其深刻的思想,更在于其语言的美学特质。佩索阿创造了一种既富含哲学抽象性,又兼具诗意具象感的文字风格,寥寥数语便将抽象情绪转化为可感知的画面。他的语言既准确清晰又模糊朦胧,这种矛盾感造就了语言的张力,读来别有趣味。

  其实我至今仍未真正读完《不安之书》。佩索阿的写作是碎片式的,将哲学思考熔铸于日常片段,使琐碎生活升华为精神寓言。读他的文字,常常会陷入沉思,思绪不知道飘向哪里,过了许久,才回过神来。但奇妙的是,我总能在碎片中找到完整,在不安中找到平静。在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里,阅读佩索阿的文字,似乎能够获得一种魔力,借助他的视角和文字,整合个人体验的碎片,构建属于自己的意义和价值。

  《不安之书》书封上有一句话:“献给孤独者的枕边书”。虽然我并非绝对的孤独者,但《不安之书》确实成了我的枕边书。临睡前,翻阅几个段落,沉潜入佩索阿的文字世界,或是跟着思绪神游,总能助我入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