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 林英
环评审批是企业项目落地建设的要件之一。今年年初,在生态环境部和省生态环境厅的指导支持下,我市成功入选全国优化环评分类管理试点城市。为深入推动环评管理“放得活”“管得住”,我市结合地方行业特色,开展取消办理环评手续试点工作,制定出台《莆田市优化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试点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探索环评改革与产业高质量发展深度融合路径。
构建准入体系
根据《实施方案》,对于建设地点位于莆田市行政区域内,符合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要求和园区规划及规划环评的试点行业建设项目,取消办理环评手续。此次纳入试点的行业为我市优势产业,分别是制鞋业、木质家具制造业、纸制品制造业、印刷业四个行业。
结合开展试点工作,市生态环境部门配套制定《取消项目环评申请办事指南》《办理流程图》《申请函》和《生态环境部门复函模板》,梳理试点申请前服务指导、申请中规范程序、事后监管等工作,确定申请条件、申报材料、办理时限,通过“一函替代”,取消环评编制、报批、验收等环节,让企业“轻装上阵”。
“取消环评后,企业仅需在开工建设前申领排污许可证或完成排污登记,实现‘准入即准营’。”市生态环境局行政审批科科长刘正贵表示,改革后,项目审批周期从原来的3个月压缩至5个工作日内,审批时限缩短95%,节省资金成本约6万元,为项目早开工、早落地、早投产按下“加速键”。
与此同时,《实施方案》针对4个试点行业量身定制环境准入指引,主要从污染物排放标准,废气与废水治理设施,固废存放与处置等五个方面明确污染防治要求,便于企业落实生态环保主体责任,确保“环保责任不减,绿色标准不降”。
强化服务引导
8月27日,莆田市华骏鞋业有限公司经办人员陈杰来到市行政服务中心咨询填报《关于运动鞋扩建生产项目申请取消项目环评的函》。城厢生态环境局窗口工作人员详细为其介绍政策内容及申报材料等,提供指导。
据介绍,该公司计划扩建年产120万双运动鞋的项目,按原有流程需完成环评报告编制、报批和竣工环保验收等一系列程序,需要耗时约3个月。如今,借助新政策,扩建项目搭上“改革快车”,实实在在享受到政策便利。
为了让更多的企业知晓并享受到改革红利,《实施方案》印发后,市生态环境局组织各县区生态环境局、园区管委会、市环保产业协会、第三方环保咨询服务机构和企业等,开展政策现场解读培训活动,推动试点惠企政策“直达快享”。以“做优生态、服务至上”为导向,市、县两级生态环境部门积极行动起来,全面摸排符合试点条件的项目,开展“一对一”政策解读和试点申请引导,为企业提供“政策解读+技术指导+问题协调”的一站式服务。
截至8月底,全市已为26个项目开展试点服务,出具取消办理环评手续的复函25份,指导23家企业完成排污许可手续,17个项目已投产。
除了取消环评审批,我市还灵活运用指标保障政策,对严格落实污染防治措施、污染物增量较小的项目,免于提交总量来源说明,由属地生态环境部门统筹总量指标替代来源,进一步降低小微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助力项目高效推进。
依托省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数据应用平台进行叠图分析,开展试点项目前期选址符合性研判,明确空间布局要求,2025年至今已引导30余个申请试点的项目智能研判准入符合性。强化了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源头准入指引,为政府招商、企业投资等市场行为提供技术支撑,进一步优化营商软环境。
健全监管体系
连日来,市生态环境局联合县区生态环境局分别前往亿宁鞋业、迪豹鞋业等试点项目现场帮扶,实地察看企业污染防治设施建设和运行情况。
记者跟随采访看到,在贴合、刷胶等易产生VOCs(挥发性有机物)的工艺环节,集气罩、围挡规范设置,将生产废气通过管道统一收集至废气末端治理设施,处理后达标排放。
“取消环评手续并不意味着取消环保责任。”市生态环境局有关负责人表示,为构建“事前精准指导、事中动态跟踪、事后长效监管”的管理体系,对纳入试点的项目进行“全过程”跟踪服务,在项目建设期、建成后投产前分别开展现场帮扶,指导企业落实环保“三同时”制度,选择可行的污染防治措施,确保各项污染物稳定达标排放,压实企业环保责任,实现改革“放权”不“放任”。
在此基础上,我市对实施试点项目排污许可证和排污登记内容进行100%抽查复核,巩固排污许可承接补位管理模式,规范试点项目持证排污、按证排污,推进排污许可管理提质增效,为固定污染源排污监管执法提供有力保障。
“取消环评大幅加速了项目落地投产,为招商引资提供重要支撑,也将吸引更多优质企业和项目投资,助力莆田绿色高质量发展。”刘正贵说道。
下一步,全市生态环境系统将不断深化环评审批制度改革,深挖环评提速“潜能”,持续完善试点服务机制,为修订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积累“莆田经验”,全力助力产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