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建忠
编者按: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长江支队老战士在烽火硝烟的抗战年代,在国家民族最危难的时刻,英勇地投入抗日斗争,与穷凶极恶的日寇进行殊死的武装斗争,他们用生命诠释了“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铮铮铁骨,写下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本报特刊发几位长江支队老战士英勇地与日寇斗争的真实故事。这几位老战士,1949年南下福建,在莆田工作,为莆田的政权建立、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作出了重大贡献。希望读者从他们身上,感受中华民族血脉里永不屈服的伟大反抗精神,看到中华民族团结一心抵抗外来侵略的伟大民族力量,体悟中华民族同仇敌忾与敌人血战到底的伟大英雄气概。
一
长江支队老战士魏儒田的老家位于河北省临城县赵庄乡东沟村,这里是抗日战争时期对敌斗争的最前线。在民族存亡的危急关头,魏儒田勇敢地投身抗日武装斗争。1938年后,他先后担任抗日自卫队队长、民兵指导员、村长等职务,带领群众勇敢机智地与日寇进行武装斗争,沉重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对家乡的侵犯。
在魏儒田的回忆录《战斗在太行山上》中,他生动地记录了与日寇英勇战斗的历程。他回忆说,他们与敌人的斗争是经常性的,仿佛家常便饭一般。为了应对敌人的“扫荡”,他们首先采取了空室清野的策略,把所有的粮食全部藏起来,使敌人既摸不到也抢不走。魏儒田家的粮食最初藏在村外,但因下雨容易损坏,后来便在炕底下挖了一个地窖藏粮食,窖口就设在锅灶里。敌人“扫荡”时,他们还在灶里安上地雷,这样一来,敌人不仅找不到粮食,还可能触发地雷,自食其果。
地雷战也是他们常用的战术之一。这种战术对敌人威胁极大。有一次,敌人到魏儒田所在的村子“扫荡”,他在村口埋的地雷一下炸死了2名敌人。他们在山上看到敌人拖着尸体狼狈不堪地撤回去,都高兴得直跳。当时他们还编了一首地雷歌:“一块青石蛋,当中凿个眼,装上四两药,安上爆发管,敌人来扫荡,叫它上西天。”如今大家所熟知的电影《地雷战》,其情节就与他们当年的战斗经历相似。
麻雀战也是他们的重要战术。魏儒田所在的村子东边有个山头。县独立营常驻该村,有一挺机枪,营长是北上抗日的红军,四川人,非常勇敢坚决。敌人一出动,他们就配合独立营抢占山头,与敌人周旋。他们经常占领几个山头,到处打冷枪,打得敌人晕头转向。如果敌人冲上来,他们就转移到别的山头,反正他们地形熟悉。有时他们还转到外村袭扰敌人。比如有一次敌人到下围寺村去抢羊,他们在山头上打了两枪,虽然没打着,但敌人听到枪声后,吓得马上缩了回去。这一举动既警告了敌人,又保护了群众的财产。
破坏敌人封锁线也是他们的重要任务之一。敌人在封锁线上筑有碉堡、工事,还有电话联系,不论白天黑夜,都有人巡逻看护。他们经过侦察,选择一些薄弱地段,经常在晚上带领民兵和群众上封锁线,迅速摆开阵势。一声令下,他们便迅速行动,拆毁几百米的封锁线。等到敌人惊醒时,他们早已安全撤回。
2016年,魏儒田的作品《地雷战 麻雀战智斗日军》在共产党员网“我身边的抗战英雄”征文活动中获得三等奖。由于魏儒田在抗日战争中的英勇表现和突出贡献,1958年他被授予“红旗”奖章。
二
长江支队老战士安运更在抗日战争期间,曾担任伙夫并打入敌人内部,他勇敢机智,配合战友们成功炸毁了日军在千根村的炮楼。
1942年秋天,侵华日军在赞皇县城西18华里的千根村东坡上建造了全县最大的炮楼。炮楼出入必须经过天桥和吊桥,防守十分严密。这座炮楼如同一只张牙舞爪的饿狼,俯伏在通往抗日根据地的咽喉要道上,对我军民构成了极大威胁。我地方部队曾3次组织攻打千根炮楼,但都未能成功。
1944年,太行一分区司令秦基伟和县委书记郭友志经过研究认为,千根炮楼地势险要,装备精良,人员众多,且具有较强的战斗力,易守难攻。硬打难以取胜,智取才是上策。于是,上级将任务交给了武委会主任王振海、县独立营长朱家凯和县敌工队长任廷威。他们制定了一个战斗计划:先派人员打入炮楼内部进行爆破,同时部队配合围歼残敌。具体工作由县敌工站副站长赵富民和县武委会参谋马玉更负责实施。赵富民找到千根村抗日村长王焕心商定,决定派安运更打入炮楼当小伙夫做内应。当时安运更只有17岁,又是千根村本地人,潜伏条件较好。他的任务有3条:一是摸清敌炮楼的人数、武器装备、敌人活动规律以及炮楼内部的构造,为制定爆炸计划提供情报;二是选择爆炸点,实施爆破;三是爆炸后放下吊桥迎接部队。他与赵富民保持单线联系。
安运更打入炮楼后,开始给日本人烧洗澡水,到伙房烧水、洗菜,还主动帮忙做杂活。很快,他就能自由出入主炮楼的4层以及小炮楼,顺利摸清了敌人的装备、人员数量、炮楼的构造以及敌人日常的活动规律,并及时向赵富民报告了情况,顺利完成了第一项任务。爆炸点的选择非常关键。炸药用量太大,不易带进炮楼,也不易隐藏;炸药少了又炸不毁炮楼。在千根的秘密据点,县独立营爆破排长赵震根据安运更侦查到的情况以及炮楼的构造,对“炸点”进行了详细研究。最终,他们选定在炮楼底层的一间黑屋内进行爆破。这间黑屋位于炮楼的中梁下面,只要炸毁中梁,整个炮楼就会塌下来,而且炸药数量不需要太多。赵排长根据自己的经验认为50斤炸药足够了,于是爆炸点就此确定。随后,赵排长细心教导安运更如何点燃导火索等爆破技术,并对安运更点燃导火索从黑屋撤离到吊桥附近所需的时间以及导火索的长度进行了实际试验。经过几个月艰苦细致的工作,尽管安运更冒了不少风险,但炸掉千根炮楼的行动计划让他心里充满了胜利感。看到敌人横行霸道,他心里暗骂:“狗日的,总有一天,我送你们见阎王。”
1944年农历十月初十,给敌人送油的村民对安运更说:“咱村一个人捎信说,老家来人了,叫你下去。”安运更明知“老家来人了”是暗语,但他还是机警地说:“什么老家来人了,不认识,不管他。”他把村民支走后,伺机到了接头地点,见到了赵富民。赵富民告诉他:“上级批准了我们的行动计划,今晚在原定地点,等敌人入睡后,你到伪警伙房取炸药,放到原定地点,然后点爆,一切都按原计划进行。”赵富民还叮嘱安运更,任务重大,要胆大心细,务必完成任务。安运更说:“放心吧,死也要完成任务。”
这天正下着雨夹雪,大部分敌人已经脱衣睡觉,少数人还在寻欢作乐。安运更认为机会来了,他细心观察四周无人后,悄悄摸出来,到指定地点取出炸药,飞快地安放到预定地点,摸到炸药包一角的导火索,用火柴点燃,听到“丝丝”的燃烧声后,他确定已经点燃,便急忙撤离。刚撤离不久,就听到“轰”的一声巨响,炮楼塌了少半块,大炮楼的中梁倒下,大炮楼成了“关鸡笼子”。这时,他听到警卫的伪军拉着另一名伪军边走边说:“八路军的大炮不知有多大,一炮就把炮楼掀了半块。”还有一名伪军双手抱头,满脸是血,光着屁股,逃了出来。更多的伪军光着屁股,跌跌撞撞地跑出来,乱作一团。安运更在预定地点等待拉吊桥。这次战斗,终于拔掉了千根炮楼这颗钉子,炸掉千根炮楼,粉碎了敌人对我赞西根据地的全线封锁,极大地鼓舞了全县抗日军民的士气,让敌人闻风丧胆。我军开始反攻,陆续攻克了全县的其他炮楼,迫使敌人龟缩到了县城。秦基伟司令员在回忆录中写道:“炸掉根据地上的千根炮楼之后,我们就转入了对敌人的局部反攻。”
从此,安运更勇敢机智地炸毁敌千根炮楼的英勇故事传遍了家乡。他从1942年起就参加了抗日斗争,充当地下交通员,为胜利作出贡献。
三
长江支队老战士袁乱年,1928年出生在一个军阀混战、战火纷飞的年代。他的爷爷不识字,为这个在战乱的年代里出生的孩子取名“乱年”。袁乱年从小目睹日军在华北地区的大规模扫荡,他们疯狂地毁灭抗日地区的人力物力,实施“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年少的袁乱年心里从此埋下了仇恨的种子。
1939年,袁乱年11岁,他个子矮小,但头脑灵活,外表不引人注目。这一年,他被党组织的赵新亮委以重任,安插在赞皇县日军据点担任地下情报员。他每天往返于日军据点和家里的党组织之间,表面上为日军烧洗澡水、洗脚水,暗地里却为党组织收集敌方据点的人力变动、枪支弹药、扫荡等动态情报。他提供的准确情报,大大挫伤了日军的锐气,守护了大后方的安全。
几年后,党组织考虑到袁乱年的安全,将他撤离了据点,他得以全身而退。此后,他便在村里带领一群孩子,帮助婶子大娘们为前方筹备棉衣、棉鞋、输送物资等。
经历过战争的残酷和岁月的磨难,袁乱年十分珍爱来之不易的新生活。他常常给后辈们讲述抗日故事,讲述身边为革命英勇牺牲的战友的事迹。
四
长江支队老战士巩道顺,在抗战期间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在当时领导的带领下,他打鬼子、杀汉奸,组织乡亲们为前线的八路军运送物资、棉鞋、棉衣、棉裤、粮食等,为抗战做了许多事情。巩道顺健在时,每到大年三十吃饺子的时候,总会给孩子们讲述抗战时期的故事,讲着讲着就唱起怀念左权将军的歌。他教育子女们要永远铭记那些为国家和民族英勇牺牲的先烈们,永远听党的话,做一个对国家和人民有用的人。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以上几个抗战英雄的故事,生动展现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长江支队老战士在烽火岁月中的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这些故事充分体现了在民族危难之际,我们的父辈同仇敌忾、共赴国难,与全国人民并肩战斗,在抗日战争中作出了重要贡献。我们共同重温那段艰苦卓绝、波澜壮阔的抗战历史,深切缅怀革命先烈,深刻感悟伟大抗战精神。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永远铭记革命先烈作出的历史贡献,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基因,深入挖掘红色资源,保护好红色遗迹,以告慰历史、告慰先烈、告慰已故的长江支队先辈。我们要继承先辈们的遗志,锚定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奋勇争先的使命任务,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