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3
星期一
当前报纸名称:湄洲日报

风生水起!融入“亿吨大港”

日期:09-02
字号:
版面:第A1版:要闻       上一篇    下一篇

  工人在装配风力发电机。全媒体见习记者 杨洲 摄

  □全媒体记者 洪颖 实习生 许永欣

  8月29日,湄洲湾秀屿港,海风习习,涛声阵阵。上海电气风电设备莆田有限公司的总装车间内,2条装配线满负荷运转,桥式起重机沿着轨道吊送风机部件,几十名工人在各自工位上忙碌,装配总机舱、叶轮、轮毂。

  公司落户秀屿区临港工业园区,这里已成为东南沿海规模最大的风力发电机组制造基地。

  “市面上主流机型的海上风力发电机,一台400吨重,单单塔筒就有100多米高,叶片长度100多米。叶轮扫风面积约4万平方米,相当于6个标准足球场大小。这样的风力发电机每转动1小时,可以发电9000千瓦时,供1万户同时用上清洁电。”公司副总经理高恩保说。

  据介绍,一台海上风电主机共有1700多种零部件,从第一个零部件上线开始,通过采用国际化流水线标准,需要耗时20多天完成组装。

  在直径约7米的轮毂装配点,工人们小心翼翼地拿着专用钳铲具,卸掉孔隙防尘帽,将100多颗特大号螺丝钉逐一固定在齿轮孔,并测量螺栓拧入的长度,为轮毂外围齿轮圈刷上防锈漆,对内部电控系统接线等细节进行再检查。

  在风机机组装配点,桥式起重机吊送着装配好的发电机进行整体对接。工人们分工协作,有的在指挥起重机,有的在前方、左边、右边三个方位进行校准。看似简单的孔位组装,富有经验的工人用了10多分钟完成。

  “除了依靠专业校准仪,还离不开人工判断。这不是简单的组装,每一步都要细到极致,就像绣花工一样,一分一毫都不能失误。”有着近20年经验的一线高级钳工表示,这也离不开从百万次安装中淬炼出的成功经验。

  “目前公司正承接来自平海湾和湖南永州等地的项目订单几十台,基本上是装一台发一台。”在成品堆场,公司管理人员指着即将发往平海湾的海上风力发电机说,基地距离秀屿港口直线仅有600米,这么重的海上“大风车”靠着可360度转动的大型专用运输车直接运往码头,再海运到业主所在的风电场。

  “海上风电是典型的链条式产业。我们的客户主要是东部地区及东南沿海的能源企业,大件的海上风力发电机组必须从秀屿港走水路运出。”高恩保说,港口是风电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秀屿港是深水良港,可有效解决超大风电机组的运输难题,提高运输效率。正是看中秀屿港的天然优势和莆田市招商引资的诚意,总部最终选择在秀屿港附近投资建设风力发电机组制造基地。

  前段时间,随着首台陆上机型6.25兆瓦风力发电机组在总装车间顺利下线,莆田基地成为上海电气风电集团首个具备海陆风力发电机组并线生产能力的基地。

  新闻链接

  “港口将为风电企业提供物流支撑,风电企业则为港口带来稳定的货源和业务增长量。”上海电气风电设备莆田有限公司负责人认为,莆田打造“亿吨大港”,与公司总部的发展战略不谋而合。总部正在研发更大兆瓦的海上风力发电机,基地也正从单一海上风机到海陆风机两线装配发展,向海图强的步子将迈得更稳更踏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