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兴化府历史文化街区,行人尚稀。陈燕飞推开“故里故香”的门,放下手机,点香、泡茶,在袅袅烟气中轻轻呼吸,为自己“续电”。
这家小店,是古街上独特的“心灵驿站”。可3年前,她还在为关掉经营多年的鞋店后何去何从而彷徨。
●一场突如其来的归零
1986年,陈燕飞出生在秀屿区南日岛。高中未毕业,她便跟着姐姐到莆田市区卖鞋,早早踏入商界。2010年,靠着积蓄和母亲的借款,她在荔城区黄石镇开了她的第一家“蜘蛛王”鞋店。此后生意越做越顺,最风光时拥有5家门店,年收入达100多万元。那时的她“每周花一两万元买衣服也不心疼,总觉得明天还能赚回来”。
转折始于疫情。突如其来的冲击让鞋店生意骤冷,可看着3家店10多个老员工,陈燕飞舍不得裁员,硬撑了2年,直到存款耗尽。关店那天,她彻夜未眠,十几年的忙碌与积累归零。
不甘心的她也曾尝试转型,卖过预制菜,拉着朋友在地下停车场发了上万张传单,却连一个月都没坚持下来。“那不是我喜欢的行当。”她苦笑回忆道。
●一缕香烟燃起的希望
改变的契机,源于一次偶然的香篆体验。
当烟雾盘绕,陈燕飞焦躁的心意外平静。“如果能把这种治愈感带给别人,或许就是新的开始。”这个念头,让她一头扎进了所有人都不看好的制香行业。
“做品牌九死一生,你肯定会失败。”身边不乏劝阻的声音,但陈燕飞想得通透:“哪怕失败,在古街开个小店,月入三四千元,过得开心也挺美好。我是农村出来的,穷过,大不了再穷回去。”
在寻找优质香源的过程中,她结识了仙游县赖店镇制香师陈斌,一个做香有灵气的匠人。他十几年如一日,只做自己满意的香。这份执着深深打动了陈燕飞,两人不谋而合。他们认为,香不该是高不可攀的奢侈品,应融入日常,成为治愈人心的小确幸。
于是,“故里故香”的中式香薰系列逐渐成形,其价格亲民,却始终保留手工香的细腻品质与灵气。每一缕香气里,都藏着两人对“让好香走进生活”的初心。
●一段被救赎的慢时光
创业三年,陈燕飞的脚步越走越稳。第一年想着“挣钱活下去”,第二年筛选志同道合的加盟商,第三年则放慢节奏,把“陪跑”改成“陪走”,耐心帮扶每一个伙伴。
如今,“故里故香”在古街及外地已有五六家门店,不少加盟商都是从顾客变成“同路人”。“我不收加盟费,就想帮他们少走弯路。”陈燕飞始终觉得,卖香不能带着功利心,“跳出生意心态,反而更容易被接受”。对她而言,比盈利更珍贵的,是与顾客之间那些温暖的故事。
一名落魄男子进店时神色憔悴,连问价都小心翼翼。陈燕飞陪他喝茶,递上一款99元可使用一年的崖柏香。后来,她常在微信朋友圈中看到他晒出“点香、喝茶”的日常,那是久违的安宁。
一个月收入两三千元的家政阿姨,在店里唱了2个小时歌,最后花500元买下香。“我愿意每月花几百块买香,因为它让我看到光。”阿姨的话,让陈燕飞感慨“再普通的人,也有柔软的一面,也需要被救赎的时光”。
●一个飘向远方的惊喜
如今古街游人如织,“故里故香”常能让人驻足:有人来喝茶闻香,有人留下自己的故事,这里成了陌生人之间交换温暖的小天地。
曾有个拥有60多套房产的广东大哥,进店时满脸愁容。他说自己经历两次创业失败,现在只求“活着就好”。这份历经起落的平和,让陈燕飞深受触动:“人生就是一场体验,不必太苛求结果。”
更让她意外的是,几天前,一个在日本生活多年的莆籍女士走进店里,喝了两杯茶后,主动留了她的联系方式:“我喜欢咱中国香,更喜欢中国香文化,想把‘故里故香’带到日本。”那一刻,陈燕飞心里涌上暖流。原来,古街里燃起的一缕香,也能跨越山海,飘向远方。
她很少做自媒体宣传,也不做直播,更习惯面对面交流。前不久,央视记者偶然进店,坚持把“故里故香”拍进专题报道。“也许是因为这里有温度吧。”她笑着说,这份意外的认可,是对用心做事最好的回馈。
●一种伴游子的故乡味
“故里故香”的名字,源于第一家店所在的兴化府古街。这里是莆田人的故里,也是陈燕飞寄托情感的地方。“‘故里故香’是所有人的,我希望莆田所有的好香,都能在这里被闻到。”她始终记得自己的初心。
眼下,她和陈斌开发了“城市记忆”系列线香,将莆田“四大名果”的气息融入香中,让游子在袅袅青烟中感受家的温度。她感慨道:“故乡是离开后才拥有的地方。你曾拼命逃离,却会在世界的角落,用回忆重新建造它。”
黄昏时分,古街渐渐热闹起来,游客多了,“故里故香”的香气愈发氤氲。陈燕飞微笑迎客,耐心倾听每一个故事。
“故里有香,人生有光。”她说,“我喜欢现在的自己,因为每天都很美好,因为这里就是我的归处。”全媒体记者 蔡晨晖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