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 郭珊珊
“父亲是我们永不褪色的精神坐标。少年投笔从戎,以热血荐轩辕;国祚更新,复怀桑梓,甘执粉笔育栋梁;桑榆晚景,犹推己及人,广行善举。两年前他永远离开了我们,音容虽已远,其生命叙事仍在时光深处熠熠生辉,继续照亮后人。”昨日,记者采访宋启宁的红色家风故事时,他的小儿子宋宏志这样说。
“我父亲于1916年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彼时,家里居住的是莆田当年唯一的三层小洋楼,楼名‘南岗别墅’四字还是冯玉祥亲笔手书。”宋宏志告诉记者,年少的宋启宁虽家境优渥,但心中早已种下革命的种子。1931年,宋启宁加入共青团。“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山河破碎,民族危亡,宋启宁满腔热血,在校组织抗日十人团,带领同学罢课,以笔为剑、以声为刃,强烈声讨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行径。1934年,革命队伍枪支匮乏,他与哥哥宋启康一同说服母亲,卖掉城区9间房产,换得3000银元购买枪支,创建莆田沿海革命武装队伍——沿海游击队,为革命事业注入坚实力量。
抗日战争期间,宋启宁辗转多地,持续为抗战事业拼搏。作为文化抗日宣传员,他活跃在南昌、长沙等地,教老百姓唱抗战歌曲,撰写反映农村群众抗战情况的文章等,发动群众积极参加抗日战争。1938年4月,宋启宁抵达革命圣地延安,从事司法工作,参与延安整风,成为延安大学首期毕业生。在延安,他还积极参加大生产运动,聆听毛主席在延安大学开学典礼上的谆谆教诲,以及朱德总司令在修建延安机场时的殷切讲话。这些经历,深深烙印在他的生命里,成为他坚守理想信念的强大支撑。
当硝烟散尽,新中国成立,百废待兴。1949年底,宋启宁回到福建。彼时,莆田革命先驱陈国柱力劝他留在省城,可他心系家乡教育,毅然决然向组织申请返乡,成为一名普通的人民教师。从1949年回乡直至1979年离休的30年间,宋启宁先后在哲理中学与莆田五中任教。他自幼跟随伯父习得英文,又在延安时学会了俄文和日语等多国语言。凭借深厚学识,他教授过外语、语文,也讲授过政治、地理。他全身心投入教育事业,将自己的知识与智慧毫无保留地奉献给学生,照亮他们前行的道路。
步入晚年,宋启宁与爱人过上了闲适却充实的生活。他们精心打理家门口的小天地,种树养花,让家被绿意环绕。窗外吊兰垂挂,一片葱茏,满是生机。宋启宁每日坚持读书看报,关注时事,一有闲暇,便主动为街道居委会出力,带头捐款用于街道卫生整治与马路修缮等。两位老人生活极为简朴,却心怀大爱,将攒下来的积蓄慷慨捐给希望工程,尽其所能帮助他人,为社会贡献力量。
家教严正,家风恒传。在宋启宁的言传身教下,儿女们都踏踏实实做人,勤勤恳恳干事,始终坚守初心,不走捷径,凭自身努力在各自领域绽放光彩。宋宏志回忆道,此前在乡下教书,有人看他是宋老的儿子,想给他调个“好位子”,但他牢记父亲“权力姓公,要淡泊名利,率真正直,做一个通透的明白人”的教诲,一句“不给组织添麻烦”当场就回绝了。当时,这位领导还感慨道,宋老的精神财富,在他的后辈身上没有“断层”。
如今,宋启宁的4位子女皆已从容卸下肩头的使命,光荣退休。每逢相聚,一家人围坐畅谈,其乐融融。“父亲为我们留下的精神瑰宝,我们定会妥帖珍藏、接力传承,让这份醇厚家风如江河行地,穿越时光而生生不息。”子女们的话语里,满是对父辈精神的敬畏与传承的笃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