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达5米,直径1.3米,26层笼屉,一次可以蒸3000个馒头。连日来,湄洲东埔镇度下村市级非遗“忠门蒸笼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黄进泉赶制巨型蒸笼视频在朋友圈刷屏。人们对即将亮相国庆中秋龙舟·美食文化周的“天下第一蒸笼”充满期待。
昨日,在黄进泉的老屋里,26层蒸笼主体已完成,一层层笼屉越叠越高,场面震撼。黄进泉告诉记者,还剩最后的扫尾,3天之内就可全部完工了。
“肩挑蒸笼走天下,一弯弯锁遍四方。”忠门人凭借蒸笼制作这门传统技艺走南闯北,声名鹊起,成就了后来全国知名的“木材帮”。
“我12岁开始帮助父亲制作蒸笼的盖子。1972年,我跟随父亲到晋江,走街串户修制蒸笼。”黄进泉说,他去过吉林、河南、河北、湖南等地,为部队、学校、工厂制作过直径1米多的大蒸笼,也为街头早餐铺制作过直径只有0.15米的小蒸笼。
“上世纪70年代,父亲制作的蒸笼出口到马来西亚、日本。”令他印象更为深刻的是,他的爷爷曾两度赴中国台湾制作蒸笼,一次去了8年,一次去了7年。
记者从《莆商发展史》查阅到,早在清代,忠门人制作的蒸笼就有用到台湾阿里山优质山藤。上世纪20年代,有不少忠门人前往台湾经营蒸笼生意。忠门梯吴村有100多人长期驻扎在台湾,利用阿里山的优质毛竹、山藤和木料加工成各种款式蒸笼,然后运回大陆销售。至1949年,台湾有300多名忠门人,其中有一半在从事蒸笼生意。
莆田与台湾一衣带水,同根同源。对于很多从莆田迁到台湾定居的台胞来说,弥漫淡淡木香的蒸笼,蒸出的糕点和红团,凝聚着浓浓的乡愁。圆圆的蒸笼,升腾的烟火气,寄望着幸福与团圆,也见证着“两岸一家亲,闽台亲上亲”。
66岁的台胞李翠华居住在台湾台北。她记得,台北桂林路原来是蒸笼一条街,聚集着“蒸笼之乡”忠门的移民。这里有一家富山百年老店生产的蒸笼颇为知名。
富山百年老店店主萧生育是忠门人,1946年来到台湾。那年,他才16岁,从莆田沿海港口乘船到台湾寻找伯父,而后定居台湾从事蒸笼制作和销售生意。他在台湾成家,其岳父也是在台湾做蒸笼生意的莆田老乡。富山百年老店本是萧生育岳父经营的,后来萧生育接管。生意红火时,还有日本客户慕名前来订货。当时,为满足外销需求,萧生育还回家乡莆田投资办起一个蒸笼厂,生产各种精制蒸笼类产品,大部分出口日本,部分运到台湾销售。
全媒体记者 黄凌燕
李俊华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