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安全高质量发展事关千家万户。今年以来,市人大常委会积极发挥监督职能,围绕制约城市安全发展的痛点难点堵点问题、群众身边反映强烈的急难愁盼问题、新产业新业态可能带来的安全风险,深入全市42个实地调研点,组织15场次座谈交流,摸清城市安全发展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具体意见建议,列出问题清单,监督推进整改落实。市安委会切实发挥牵头抓总作用,统筹协调和督促推进各项工作落实。各行业领域主管部门、负有安全监管职责部门聚焦靶向治理,以重点整治带动整体推进,健全完善各类机制,为城市安全运行筑牢防线。
校园周边:“堵心路”变为“舒心路”
放学期间,莆田三中校门口一片繁忙景象。与以往不同的是,此刻的道路虽车流密集却井然有序。身着荧光绿反光背心的交警正站在临时停车区引导车辆:“请即停即走,不要超过三分钟!”他的对讲机里不时传来其他路口的实时路况。“以前这个路口至少要堵半小时。”正在等待孩子的家长王女士指着手机上的导航向记者说道:“现在,不一会儿就能接走孩子。”
这一变化得益于市安委会推动市教育局、市公安局交警支队实施的“一校一策”方案。通过实地勘察与数据采集,设置即停即走通道和临时停车泊位28个。并在沿线重点路段增派警力,设立固定护学岗,针对学生每天上学、放学的重点时段、重点部位,建立动静态相结合的勤务制度,加强上下学期间学校门前道路交通指挥疏导,根据实际交通状况,动态优化周边信号灯配时,提高学校周边道路通行效率。
6月起,我市还针对哲理中学、莆田三中精心规划定制公交运营方案:明确早间6时50分至7时25分、晚间9时至10时为运营时段,开通4条线路,覆盖正荣润城、棠坡小区等学生集中居住区域,实现学校与居民区之间的直达通行,有效满足学生上下学出行需求。
电动自行车:“飞线充”升级“安心充”
傍晚的城厢区霞林街道凤达滨河豪园小区内,新建成的电动自行车集中充电区整齐划一,车辆有序停放,充电设施配备完善。刚下班的居民李大叔正熟练地扫码充电。“以前充电桩根本不够用,很多人从楼上拉线下来,看着就危险。现在好了,新增了这么多智能充电口,还有带喷淋和报警的,电动车进电梯还有AI报警系统发出警报,小区管理是既安全又放心!”李大叔笑着说道。
据悉,该小区共有14栋楼,电动自行车超过2000辆,“飞线充电”、架空层随意停放等现象曾十分普遍。自电动自行车全链条整治启动以来,城厢区消防救援大队以该小区为试点,开展了一系列扎实改造,取得良好效果,为全市住宅小区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整治样板。
市安委会会同市消安委牵头成立电动自行车全链条整治专班,发动各级消防、城管、公安等部门联合乡镇、街道等力量开展电动自行车安全隐患集中整治。今年以来,增设电动自行车停放充电位数6990个,查改问题隐患499项,发放宣传单2.77万份,劝阻提示8057余人。积极发挥“全市一张图”数字化平台和“党建引领、夯基惠民”平台作用,整合物业小区、充电桩、电动自行车管理违法行为整治、火灾等数据,将消防“5+3”必查隐患纳入平台处理事项,动员网格员、单元长处理电动自行车等“5+3”必查内容约2.98万起。今年以来电动自行车火灾得到有效遏制,发生31起,同比减少13起,下降29.6%。
燃气安全:“小阀门”包含“大民生”
紧盯群众身边“整治城镇燃气安全问题”具体实事,市安委会推动市城市管理局、市市场监管局、市商务局等部门全链条排查整治城镇燃气安全隐患和风险问题,制定整治工作方案,明确任务清单、时间节点,集中开展整治攻坚,取得阶段性成效。
“这个报警器,我们这条街的每家店铺都安装上了。”荔城区某餐馆老板指着新安装的燃气安全“三件套”说,“不仅保障了我们的日常安全,政府还有补贴呢。”不久前,该店燃气设备全面升级。市城市管理局会同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商务局出台《莆田市燃气安全“三件套”以旧换新补贴实施细则》,明确对完成安装燃气安全“三件套”的燃气用户给予15%的费用补贴,做法得到全国城镇燃气安全专项整治工作专班办公室的充分肯定。目前全市5575家餐饮用户已100%安装,6.7万户居民用户完成加装,提前超额完成今年6万户加装量。
今年以来,全市排查整改燃气领域隐患2780项,责令停产燃气企业2家次,注销站点7个;同步推进老旧管网改造,15.28公里管道焕然一新。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收费未通气用户、未入户安检居民用户、十年超期未换表”等问题,全力攻坚解决,遗留的80户已缴费未通气用户已全部通气,1.4万户二年未入户安检的居民用户已全部完成入户安检,1.39万个超期燃气表已更换68.3%。创新宣传同样亮眼,莆田方言快板《燃气安全三件套》短视频播放量破百万,省住建厅将其作为典型推广。
从校园周边的交警身影,到电动自行车的综合整治,再到厨房里的燃气改造,细节之处彰显治理温度。我市各级各部门以“问题清单”对接“民生诉求”,用数据说话、以实效答卷,切实将调研成果转化为保障城市安全、惠及群众生活的实际成效,正是“民有所呼,政有所应”的生动实践。
林雨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