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锦
仲秋正是本地龙眼采收的时节。一位儿时耳鬓厮磨的乡邻老友,托人送来了一袋子龙眼。晚饭后,笔者去电表示感谢。
笔者突然记起,多年前他曾经承包了一块山地栽种龙眼,于是问他收益何如?
他爽朗一笑,说:“基本没有赚到钱。”市场价钱好的时候龙眼未投产,等到龙眼投产了价钱又不好,收成仅够采摘的工资,于是只好忍痛放弃,随果树自生自灭。好笑的是,即便多年无看顾,有的树“累纰结穗”。
“累纰结穗”是一个莆田方言成语。形容果树满树果串、累累下垂的样子。其“累”读同方言“花蕾”之“蕾”,为“连续,重叠”的意思;“纰”读同方言“疲劳”之“疲”。
“纰”为莆田方言特有叫法。指一类形状的果穗,即像龙眼、黄皮等那样由多歧而集中的花序(如圆锥花序)密集挂果后形成的果穗。亦作量词,用于“纰”状果穗。如:一纰龙眼、一纰橄榄等。
“纰”为传统汉语之多音字,其“pí”音之传统字义指把丝缕彩带等缝在旌旗下边或周边作为条状垂饰(动词),也指所镶的边缘(名词);其“pī”音本义指布帛丝缕等破坏散开,引申为疏忽,谬误,现代汉语的“纰漏”即体现此音义。
方言“纰”对应其“pí”音,并演变于其名词含义。为什么这样认定呢?
这是因为,这个“纰”指的是“所镶的边缘”,也就是垂饰。而垂饰的基本形状特征就是密集的条状物下垂着,这就跟由多串单条果穗聚合的多歧果穗的形状特征完全一致。所以,方言“纰”音义均与汉语相对应,指的是一个类型的果穗。如果“纰”形紧凑,果挨挤在一起,则谓之“球”。
“纰”也是果穗,“穗”也是果穗。那么,二者之方言字义是否会重叠呢?
回答是不会。方言“穗”指的是果枝单条的果穗(即对应穗状花序的果穗),并习指子实的果穗;“纰”则是由多条单穗聚合的果穗,一般指果树的果穗。
“纰”和“穗”都以下垂为特征,这就牵出了一个字义与“纰”之“垂饰”相关,而与“穗”音义均密切相关的方言用字“蓑”。
这个“蓑”为“穗”之阴平声,读同方言“虽然”之“虽”,其方言字义有二:其一指柔软的条形物一头自然下垂或下垂的样子。方言说法如“头发给蓑落来”“蓑啊蓑”等;其二同汉语“缨”,即用线或绳等做的垂饰。方言叫法如“做蓑”(制缨饰)“帽蓑”(帽缨)及“棕蓑”等。
方言“蓑”不对应现代汉语所标注的音义,而跟《集韵》(宋代韵书)所载的音义完全对应。其“蓑”条云:苏回切,音“毸”;花蕊下垂貌。对应古音,其字方言可读同方言“虽”。其“花蕊下垂貌”,从更普遍的特征说,就是条形物一头下垂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