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晋萍
“蛇结”一词源自希腊神话,象征着医神阿斯克勒庇俄斯之杖上缠绕的两条蛇。它们既代表疗愈,也代表毒性。在亲密关系中,“蛇结”也是如此:它既是自我保护的盔甲,也是自我囚禁的锁链。
在当代年轻人的社交媒体中,亲密关系成为热门话题。亲密关系并非只有甜蜜与温暖,还常常伴随着冷漠与苦涩。许多年轻人因原生家庭的创伤、信任危机、物质压力或精神折磨,筑起心墙,既渴望亲密关系,又害怕陷入其中。人们似乎都在试图解开那些隐藏在情感深处的“蛇结”。法国作家弗朗索瓦·莫里亚克的《蛇结》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心理描写,为这一话题提供了极具启发性的思考。
莫里亚克出生于1885年,1952年凭借《爱的荒漠》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是“他在小说中剖析了人生的戏剧,对心灵的观察深刻且艺术表现紧凑”。这一写作特质在《蛇结》中也得到了充分展现。
《蛇结》发表于1932年,小说以第一人称独白的形式展开,讲述了律师路易的内心世界。路易出身低微,吝啬且冷酷无情,将自己的一生困在猜忌与报复的牢笼中。
路易与妻子结婚40多年,育有3个孩子,但他一直心怀恨意,长期策划复仇,希望在死后让家人一无所有。在生命的最后阶段,他通过书写遗书的方式,对家人展开了一场控诉与复仇。他将妻子、孩子甚至仆人都描绘成贪婪、虚伪、冷漠的存在。然而,随着故事的推进,路易内心的偏执、自卑、吝啬和情感无能也在信中逐渐暴露无遗。他精心策划,打算将财产留给私生子来报复家人。然而,一场意外病危让他所有的控诉和仇恨化为乌有,遗书最终变成了自白与忏悔。在死亡的边缘,他直面自己被怨恨扭曲的灵魂,在爱与信仰中解开了缠绕一生的“蛇结”。
莫里亚克的笔触细腻而精准,将路易复杂而幽微的内心世界剖析得淋漓尽致。路易的偏执源于他对自身身份的自卑,他害怕真实的自己被人厌恶,于是刻意营造出一个令人讨厌的外壳。这种自我保护的方式,却让他在亲密关系中不断制造“蛇结”,将自己和家人紧紧束缚在一起。正如书中所写:“我局限于这团肮脏的蛇结之中,蛇结俨然成了我的心脏,我已分不清哪里是我的心跳。”这种偏见和误解,不仅让路易无法看清他人,也让他迷失了自我。
一个人要毫无保留地袒露内心,需要极大的勇气和坦诚。袒露内心,不只是把话说出口,更是把隐秘的角落、脆弱的思绪,甚至羞于启齿的欲望或恐惧一并交出。这是一种灵魂的冒险。在阅读过程中,有时会觉得路易是一个令人讨厌的老头,但有时又不得不佩服他对自己的真实,以及直面内心真相的勇气。
“我了解我的这颗心,这颗如蛇结一般的心:它被无数蝰蛇压得难以喘息,被其毒液浸透至深;它在乱窜蠕动的蝰蛇之下,依旧跃动不息。”小说的结尾,路易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诚实地面对了自己,获得了某种开悟。一个人最终能够如此诚恳地剖白自身,也不失为一种有价值的生命。
莫里亚克出生于19世纪,似乎离我们很遥远,但读《蛇结》却毫无过时之感,仿佛这样的故事和这样的人就存在于当今社会,就在我们身边。这或许就是经典文学的力量,它能够穿透时间,抵达当下。每个在亲密关系中的现代人都能在书中找到自己的影子,因为这些“蛇结”是人性的普遍弱点,是我们内心深处的恐惧、偏见和不安全感的体现。莫里亚克让久远的灵魂震颤,依然在我们这个时代激起深刻的回响。
值得一提的是,《蛇结》的译者顾琪静的文字流畅爽快,极具阅读快感。2025年4月出版的《蛇结》译本在豆瓣每月热门图书榜上连续霸榜3个月。顾琪静精准地捕捉并再现了莫里亚克的文字精髓。她的译文毫无冗余,用词凝练,将莫里亚克笔下那个充满怨恨、扭曲却又渴望救赎的路易的内心世界,以极具穿透力的中文呈现出来。